一、引言
胶原蛋白(刺激剂)用于美容填充等领域,植入后可能出现结节并发症。胶原酶可针对性处理该问题,为规范胶原酶治疗相关操作,国内专家经研讨制定本共识。
二、胶原蛋白(刺激剂)植入及结节并发症概述
胶原蛋白(刺激剂)类型与应用:常见的胶原蛋白刺激剂包括聚左旋乳酸(PLLA)、羟基磷灰石钙(CaHA)等。它们通过刺激人体自身胶原蛋白的生成,改善皮肤皱纹、凹陷等问题,常用于面部、颈部等部位的填充塑形。
结节并发症成因:注射层次不当,如过浅或过深,导致药物分布不均;单次注射量过多,局部药物积聚;个体对刺激剂的免疫反应差异,部分人可能出现过度的异物反应;注射后按摩不充分,药物未均匀分散。
结节表现与影响:结节通常在注射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出现,表现为皮肤下可触及的硬结,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达黄豆甚至更大。部分结节可引起皮肤表面隆起、变形,影响外观,还可能伴有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
三、胶原酶作用机制
酶解胶原蛋白:胶原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切断胶原蛋白分子中的肽键,将胶原蛋白分解为小分子片段。这些小分子片段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代谢,从而逐渐减小或消除因胶原蛋白刺激剂异常积聚形成的结节。
调节局部微环境:通过降解结节内的胶原蛋白,改变局部的组织微结构和微环境。减少异常胶原蛋白对周围组织的刺激,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同时,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和重塑,使皮肤恢复正常外观和质地。
四、治疗前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胶原蛋白(刺激剂)植入的时间、产品名称、注射部位、剂量、注射次数等信息。了解患者既往有无过敏史,特别是对胶原酶或其他生物制剂的过敏情况。询问结节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伴随症状(如疼痛、瘙痒、红肿等)以及是否接受过其他治疗及治疗效果。
体格检查:仔细触诊结节,确定其位置、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等。观察结节表面皮肤的颜色、温度、有无破溃等情况。评估周围组织的肿胀程度、有无压痛。对于面部等部位的结节,需注意其对五官形态和面部表情的影响。
辅助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超声检查,明确结节的大小、边界、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结节的性质和制定治疗方案。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可考虑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更全面地了解组织层次和病变情况。
五、胶原酶治疗方案
药物选择:应选用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医用胶原酶产品,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不同品牌和规格的胶原酶在活性、浓度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需根据产品说明书和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注射剂量与浓度:根据结节的大小、质地和数量调整注射剂量。一般来说,较小的结节(直径小于 0.5cm)可注射较低剂量的胶原酶,如 0.1 - 0.2ml;较大结节(直径大于 0.5cm)则需适当增加剂量,可达 0.3 - 0.5ml。胶原酶的浓度通常按照产品推荐浓度使用,如需调整,需在严格评估和监测下进行。
注射方法:注射前需对注射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皮内或皮下注射方式,将胶原酶缓慢注射到结节内或结节周围。注射过程中要注意回抽,避免将药物注入血管。对于较大结节,可采用多点注射的方法,确保药物均匀分布。注射后轻轻按摩注射部位,促进药物扩散。
治疗次数:多数情况下,一次注射胶原酶即可使结节得到明显改善。但对于一些较大、较硬的结节,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每次注射间隔时间建议为 2 - 4 周。在每次注射后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和结节变化情况,根据实际效果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次注射。
六、治疗后观察与护理
不良反应观察:注射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注射肾上腺素、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同时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加剧、出血、感染等情况。轻度的局部红肿、疼痛一般在数天内可自行缓解,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处理。
护理指导:告知患者注射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短期内避免对注射部位进行过度按摩、挤压,防止影响治疗效果。饮食方面,建议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饮酒,以免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加重不适症状。
七、疗效评估
评估时间:在治疗后 1 周、2 周、1 个月、3 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疗效评估。治疗早期主要观察结节的大小、硬度、疼痛等症状的变化,后期可进一步评估皮肤外观的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评估指标
结节大小变化:通过触诊和测量(如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皮肤表面结节的直径),与治疗前对比,评估结节体积的缩小程度。
结节质地改变:根据触诊时结节的硬度变化,判断胶原酶对结节内胶原蛋白的降解效果。结节质地变软通常提示治疗有效。
皮肤外观改善:观察结节表面皮肤的平整度、色泽、有无隆起等情况,评估皮肤外观的恢复程度。对于面部结节,还需考虑对整体面部美观的影响。
患者主观感受:询问患者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的缓解情况,以及对治疗效果的主观满意度。患者的主观感受是疗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对胶原酶过敏者绝对禁用;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应谨慎使用;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鉴于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风险,不建议使用胶原酶治疗结节并发症。
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胶原酶的使用方法、剂量、不良反应处理等知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在注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注射部位和深度,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和结构。
与其他治疗的联合:若患者之前尝试过其他治疗结节的方法(如手术切除、激光治疗等),在使用胶原酶治疗时需综合考虑之前治疗对局部组织的影响。同时,胶原酶治疗也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但需合理安排治疗顺序和间隔时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