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有乳房再造意愿的患者 。
乳房皮肤组织量不足或预计假体体积较大的患者.
术后需要放射治疗或待术后病理确定是否需要放射治疗的患者.
患者精神和身体状况良好,无严重的内科疾病,能耐受乳腺癌切除后的乳房再造手术.
一期乳房再造失败的患者.
禁忌证
存在重要脏器有器质性疾病,或患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有凝血机制障碍者.
患严重糖尿病者.
未成年患者.
有肿瘤复发或转移征象者.
对手术效果有不切实际要求者.
精神病患者或情绪不稳定者.
术前评估
需要全面了解患者既往手术史、手术区域放疗史等.
术前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原发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是否存在多灶、多中心病变,有无远处转移等,为外科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延期乳房再造患者,术前需要评估患侧胸壁局部皮肤质量、厚度、皮下肌肉完整性等.
建议完成术前 breast-q 问卷.
需告知患者乳房再造预期效果和并发症等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第一期扩张器置入技术操作流程
术前设计、画线:术前标记胸腹正中矢状线、双侧乳房下皱襞线,手术剥离范围,以及手术切口,标记肿物体表投影,并测量双侧乳房相关径线并记录数据.
拍摄照片:患者站立位,双手自然下垂,使用数码相机,在同一光源、同一背景下拍摄手术前后正位、左(右)侧 45° 位斜位、左(右)侧 90° 侧位标准照片,照片范围包括肩部至脐部水平.
切口选择: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开放手术切口和腔镜手术切口.
开放手术切口:同期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可采用放射状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等,优选的切口为乳房下皱襞切口和放射状切口;同期行保留皮肤的乳房切除术,可采用环乳晕切口等;延期乳房再造常采用既往手术瘢痕切口.
腔镜手术切口腔:镜手术根据入路有单孔法及多孔法,多采用经腋窝单孔法入路,但该项技术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置入层次选择:根据扩张器放置的解剖层面,可分为全胸肌后再造、部分胸肌后再造和胸肌前再造.
第二期假体置换技术操作流程
手术时机:一般在扩张器注水扩张完成,皮肤软组织充分扩张且稳定后进行,多在扩张器置入术后 3-6 个月左右,具体时间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扩张效果确定。
切口选择:多选择原扩张器置入切口,以减少新的手术瘢痕。若原切口不利于假体置入操作或影响术后美观,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切口位置,但需注意保护乳房的美学单位和血供。
假体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乳房基础条件、对侧乳房大小和形态、患者的期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假体类型、形状、大小和质地。
假体置入层次:与扩张器置入层次相对应,一般选择在胸肌后或胸肌前间隙置入假体,具体层次需根据患者的胸壁肌肉厚度、软组织覆盖情况以及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来确定。
术后处理: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同时,需对乳房进行适当的加压包扎和固定,以促进假体的固定和塑形,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感染: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一旦发生感染,需及时清创引流,取出扩张器或假体,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二期手术。
血肿:手术中仔细止血,术后放置引流管,密切观察引流情况,若出现血肿,需及时清除血肿,重新止血。
扩张器或假体移位:术中准确放置扩张器或假体,术后避免过度外力挤压乳房,若发生移位,需根据移位的程度和时间,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调整或重新手术。
包膜挛缩:术后定期按摩乳房,促进假体周围包膜的软化,若包膜挛缩严重影响乳房形态和手感,需再次手术切除包膜或更换假体.
皮肤坏死:术前评估患者的皮肤血运情况,术中避免过度剥离皮肤,术后注意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和血运情况,若出现皮肤坏死,需及时清创换药,促进创面愈合,必要时需进行植皮手术。
术后随访
术后需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和乳房再造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乳房形态和手感、伤口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等,同时需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以评估假体的位置和周围组织的情况。
建议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定期随访,以后每年随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