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皮片游离移植技术临床操作专家共识
一、引言
自体皮片游离移植是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重要手段,为规范操作,提高疗效,由国内烧伤、整形等领域专家制定本共识。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创伤修复:各类急性创伤,如机械伤、烧伤、撕脱伤等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在无法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时适用。
皮肤病变切除后修复:良性皮肤肿瘤(如色素痣、脂肪瘤等)、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切缘阴性)切除后,若创面无法直接拉拢缝合,可考虑皮片移植。
整形美容修复:如瘢痕挛缩松解后创面、体表器官再造(如眼睑再造、口唇再造等)的皮肤覆盖。
禁忌证
全身情况:患者存在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
局部情况:创面有严重感染,细菌培养菌落数超过 10⁵CFU/g 组织;受区血运不佳,如放射性溃疡、瘢痕化严重的创面;局部有活动性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
三、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
全身评估: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进行全面体格检查,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心肺功能等;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等。
局部评估:明确创面部位、大小、形状、深度,以及周围皮肤的色泽、质地、弹性等;评估受区血运情况,可通过观察创面渗血、局部皮肤温度、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等方法。对于深度创面,需判断是否存在肌腱、神经、血管、骨骼等深部组织暴露。
供皮区选择
原则:根据受区部位、大小、功能及外观要求,选择色泽、质地、厚度相近的供皮区;尽量选择隐蔽部位,减少对外观的影响;供皮区应易于切取和包扎,且不影响局部功能。
常见供皮区:头皮,适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可反复取皮;大腿,皮肤厚,供皮量大,常用于修复躯干、四肢等部位创面;腹部,皮肤松弛,供皮面积大,适合修复较大面积创面;上臂内侧,皮肤薄而柔软,适合修复面部、颈部等部位创面。
术前准备措施
患者准备:向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必要性、风险及预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剃除供皮区及受区周围毛发,清洁皮肤,如为烧伤创面,需彻底清创;术前禁食禁水,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器械准备:准备取皮刀(如手动滚轴取皮刀、鼓式取皮机、电动取皮刀等)、供皮区及受区手术器械(手术刀、镊子、剪刀、止血钳等)、敷料(凡士林油纱、纱布、棉垫等)、绷带、弹力套等。
四、皮片切取技术
皮片分类及特点
刃厚皮片:包含表皮和部分真皮乳头层,厚度 0.2 - 0.25mm,抗感染能力强,移植后易存活,但后期挛缩严重,质地差,常用于感染创面或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早期创面覆盖。
中厚皮片:包含表皮和部分真皮,厚度 0.3 - 0.6mm,又分为薄中厚皮片(0.3 - 0.4mm)和厚中厚皮片(0.4 - 0.6mm)。薄中厚皮片兼具一定抗感染能力和较好的外观质地,应用广泛;厚中厚皮片移植后外观、质地更接近正常皮肤,但抗感染能力相对较弱,常用于关节、面部等功能和外观要求较高部位的修复。
全厚皮片:包含表皮和真皮全层,移植后外观、质地及耐磨性好,挛缩轻,但对受区条件要求高,血运不佳时不易存活,多用于手掌、足底、面部等重要部位的小面积创面修复。
切取方法
手动滚轴取皮刀取皮:常用于切取刃厚皮片或薄中厚皮片。供皮区常规消毒、铺巾,用取皮刀在供皮区表面涂抹适量液体石蜡作为润滑剂;调整取皮刀刻度至所需皮片厚度,助手用木板在供皮区一端绷紧皮肤,术者持刀与皮肤呈 15 - 30° 角切入皮肤,然后匀速推进取皮刀,边推进边保持适当张力,切取所需大小皮片。
鼓式取皮机取皮:可切取较厚且厚度均匀的皮片,常用于中厚皮片切取。安装鼓式取皮机刀片,调整刻度至所需皮片厚度;在鼓面及供皮区表面均匀涂抹胶水,待胶水稍干后,将鼓面轻压在供皮区一端,待鼓面与皮肤黏附牢固后,顺时针转动鼓面,同时持刀匀速推进,切取皮片。
电动取皮刀取皮:操作方便、效率高,可精确控制皮片厚度。接通电源,安装取皮刀刀片,调节皮片厚度旋钮;供皮区涂抹液体石蜡,助手绷紧皮肤,术者启动取皮刀,以适当速度和压力在供皮区移动取皮刀,切取皮片。
全厚皮片切取:在供皮区按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切口,用手术刀全层切开皮肤,然后用镊子提起皮片边缘,在皮下组织层锐性分离,将皮片完整切下,修剪皮片边缘多余脂肪组织。
五、受区处理与皮片移植
受区处理
清洁创面: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清除异物、血凝块及失活组织;对于污染严重的创面,可用 3% 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
止血:采用压迫止血、电凝止血或结扎止血等方法,彻底止血,避免术后皮片下积血影响皮片存活。对于较大血管出血,需妥善结扎或缝合止血。
创面修整:修剪创面边缘不整齐的皮肤或瘢痕组织,使创面边缘相对规整,利于皮片贴合。若创缘存在潜行分离,需将其切开,使其变为平坦创面。
皮片移植
皮片剪裁:根据受区创面形状和大小,将切取的皮片进行适当剪裁,使其与创面形状相符。对于不规则创面,可采用 “邮票” 状、“网状” 等方式对皮片进行裁剪,以增加皮片与创面的接触面积,促进皮片存活。“邮票” 状皮片移植是将皮片剪成约 0.5 - 1cm² 大小的小块,均匀平铺在创面上;网状皮片移植是使用网状切皮机将皮片切成网状,扩大皮片面积,一般扩张比例为 1:1.5 - 1:3。
皮片固定:将剪裁好的皮片平整铺于受区创面上,用细丝线或医用胶水进行固定。丝线固定时,采用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的方式,缝合间距约 0.5 - 1cm,注意缝合时勿过深,以免损伤深部组织;医用胶水固定时,将胶水均匀涂抹在皮片与创面接触处,轻轻按压皮片使其与创面贴合紧密。
包扎:皮片固定后,在皮片表面覆盖一层凡士林油纱,以防止皮片与外层敷料粘连;再覆盖多层纱布及棉垫,用绷带适当加压包扎,压力要均匀适中,既能保证皮片与创面紧密贴合,又不影响局部血运。对于关节等活动部位,可采用石膏托或支具进行制动,减少皮片移动,利于皮片存活。
六、术后处理
一般处理
体位与制动:术后患者应保持舒适体位,避免压迫移植皮片;对于肢体部位的皮片移植,适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关节部位术后需制动 1 - 2 周,防止皮片因活动而移位。
饮食与营养: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促进创面愈合和机体恢复;对于存在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及时纠正。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观察移植皮片的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情况,以及有无渗血、渗液、肿胀等异常情况。若皮片颜色苍白或发黑,提示可能存在血运障碍,需及时处理。
换药与拆线
换药:术后 2 - 3 天打开外层敷料,观察皮片存活情况,若皮片下无积血、积液,可重新包扎;若皮片下有少量积血、积液,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吸;若积血、积液较多或皮片出现感染迹象,需拆除部分缝线,充分引流。一般术后 7 - 10 天拆除内层凡士林油纱。
拆线:丝线缝合固定的皮片,头面部术后 5 - 7 天拆线,躯干、四肢术后 7 - 10 天拆线;若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一般无需拆线。
康复治疗
功能锻炼:皮片成活后,应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对于肢体部位的皮片移植,从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活动强度和范围逐渐增加。
抗瘢痕治疗:术后 2 - 3 周,待皮片完全愈合后,可根据情况采取抗瘢痕治疗措施,如外用硅酮凝胶、弹力套压迫、激光治疗等,以减轻瘢痕增生,改善外观和功能。
七、并发症及处理
皮片下血肿
原因:多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包扎不当或患者过早活动导致皮片下出血。
表现:术后皮片肿胀、隆起,颜色暗红,触之有波动感。
处理:少量血肿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吸,然后重新加压包扎;较大血肿需拆除部分缝线,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重新包扎。
感染
原因:创面污染严重、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术后包扎不当或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等。
表现:皮片周围红肿、疼痛,皮片表面有脓性分泌物,体温可升高。
处理:加强创面换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若感染严重导致皮片坏死,需及时清除坏死皮片,待感染控制后再次行皮片移植。
皮片移位
原因:术后包扎不牢固、患者过早活动或局部制动不佳。
表现:皮片偏离原来位置,与创面贴合不紧密。
处理:若皮片移位不严重,可重新调整皮片位置并妥善固定;若皮片移位明显且已无法存活,需清除皮片,待创面条件允许时再次移植。
瘢痕增生
原因:皮片移植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过度增生,与皮片种类、受区部位、感染等因素有关。
表现:皮片移植区皮肤增厚、变硬,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褐色,可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处理:早期可采用弹力套压迫、外用抗瘢痕药物等方法;对于增生明显的瘢痕,可采用激光治疗、瘢痕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手术切除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