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27浏览:
次
熬过了漫长的冬季,总算是迎来了春日的阳光,蛰伏一冬的冠心病患者长长舒了口气。好天气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踏青、晨练等活动也给患者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春日的冠心病保健该注意些什么,是否气候的回暖会减缓冠心病的发作呢?
过敏与冠心病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通常有遗传倾向,接触花粉、尘螨、真菌、宠物和特定食物等致敏因素均可引起的过敏性反应。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春季更为各种过敏性疾病高发季节。而冠心病是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其主要发病人群是中老年人,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很多中青年人也罹患这种老年病。冠心病与过敏反应有什么关联呢?美国费城爱因斯坦医学中心的金荣国博士和他的同事分析了8600名成人的临床数据发现,有过敏症状的人群中,13%的人伴发冠心病;没有过敏症状的人患冠心病的几率仅为4%;而成年人罹患冠心病的概率在6%左右。换而言之有过敏症状的患者,其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种趋势在中年女性中尤为明显。金博士认为,过敏反应导致的间隙性感染可能会引起动脉壁加厚,最终诱发心脏病。因而,在春季空气干燥、多风、花粉和飞絮增多的日子里,经常有流鼻涕、打喷嚏、眼睛流泪、鼻塞等过敏症状的人要格外当心,注意这期间的保健,以防被感冒、过敏、冠心病等疾病困扰。
气候变化与冠心病
春季初暖乍寒,天气忽冷忽热,时风时雨,温度变化幅度大,尤以早晚温差更大,常使原有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或恶化。临床病例研究显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是春天的易发病,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诱发以上疾病的发作。每年2—4月份是心肌梗塞的一个发病高峰期,所以进行春季养生保健一定要谨防冠心病的发生。“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谚语,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对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和老年人更是如此。另外,春季清冷的早晨不是晨练的好时段,人从睡眠状态转入清醒状态有一个交接的阶段,这时机体各脏器的适应性较差,再加上睡眠期间人体比较缺水,血液黏稠度增加,这时最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在睡眠到起床之间注意“三个三分钟”:醒来后先在床上静躺三分钟;起床后在床上静坐三分钟;下床后停三分钟再活动,可帮助机体逐渐适应从静止到活动的转变,有助于预防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生活习惯与冠心病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控制疾病发展,预防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高血压、抽烟或缺乏运动等其他因素令身体持续发炎,变成慢性炎症,炎症反复发作,会让堆积在冠状动脉的胆固醇沉淀物变得不稳定,增加患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一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充足的休息使体内修复机制正常运转;二是不吸烟,烟中的某些成分可使血管痉挛血压上升;三是不酗酒,但可适量饮用低度酒,少量的酒精有扩张血管作用,但酒过度就会对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四是科学吃好三餐饭。冠心病患者的饮食要注意清淡,吃一些少盐、少油、少动物性食物的膳食。长期饮用浓茶及咖啡对于心脏也没有好处,冠心病患者饮食中还要避免高糖、高脂、高胆固醇及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五是经常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冠心病患者可以适量的有氧运动,定期体育锻炼,但是避免强烈的体育运动,做一些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可以舒缓一下心态,保持开朗的心情。
一旦发病,及早治疗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而冠心病死亡率占所有心脏病死亡人数的10%~20%。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冠心病的手段越来越先进,高科技手段让全球众多冠心病患者重获新生。心脏介入、心脏搭桥等技术发展很快,微创手术、杂交手术也在临床广泛推广。对于年龄在50岁以上的胸痛患者应该及时就医,高度怀疑冠心病者,应该常规行冠脉造影。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三驾马车,患者应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听取医师的专业建议,及时选择最有效的治疗策略,以免贻误合适的治疗窗,造成病情的复发和恶化。
春季万物复苏,万象更新,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季节,祝愿所有的冠心病患者注重自我保健,远离病痛折磨,尽情地享受久违了的明媚阳光。
徐迎佳 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 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