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科室 > 文章内容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肠炎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5-24 09:17浏览:

发病原因
由EI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IEC是1967年从“痢疾”病人大便中分离获得的一组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EIEC与志贺菌有类似的生化特性,无动力,对乳糖不发酵或发酵缓慢,有共同抗原,均为侵袭性致病菌,也称痢疾样大肠埃希杆菌,可侵入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炎性反应。要注意对两者进行鉴别,鉴别培养基有枸橼酸盐培养基、醋酸钠培养基。常见之O血清型有:O28、O29、O32、O112、O124、O136、O143、O144、O152、O164、O167等。EIEC不产生肠毒素,主要侵犯结肠,形成肠壁溃疡。致病毒力强,只要10~100个细菌即可发病。污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因接触传播,形成散发病例。成人、儿童均可发病。
发病机制
EIEC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菌死亡后释放出内毒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引起腹泻。临床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年长儿童和成人。临床表现类似菌痢。 

检查:
1、大便培养所得之大肠埃希杆菌作豚鼠角膜试验亦阳性。
2、粪便细菌培养。
3、便常规。
4、血常规。

诊断
确定诊断必须有EIEC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临床注意与菌痢相鉴别。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在多数情况下属于自限性疾病,多于1~2周内痊愈。预后和下列因素有关:
①年老体弱、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症多,预后严重。
②中毒性菌痢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呼吸衰竭型。
③痢疾志贺菌Ⅰ型引起症状较为严重,而福氏菌易致慢性,耐药性菌株则影响疗效。
④采用适当抗菌药物对清除感染有重要作用。用药不当、疗程不足、治疗不及时均影响疗效。

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肠外并发症并不多见。
1、菌血症:主要见于儿童,有营养不良、镰状细胞贫血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国外已有100多例,国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合并菌血症者症状较严重,病死率高达46%。菌血症多见于发病后1~2天,抗生素治疗有效。
2、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主要见于痢疾志贺菌感染。有些病例开始时有类白血病反应,继而出现溶血性贫血及DIC。部分病例出现急性肾衰竭,肾脏大小动脉均有血栓及肾皮质坏死,肾小球及动脉壁有纤维蛋白沉积,约半数病例鲎试验阳性,多数病例血清中免疫复合物阳性。内毒素血症可能和发病有关。但其他细菌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并无类似表现。本病预后严重。
3、关节炎:多发生于菌痢后2周内,可能为变态反应所致,主要累及大关节,可引起膝、踝关节红肿、渗液。关节液中有凝集志贺菌的抗体,血清抗“O”效价正常。用激素治疗可以迅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