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必要性和效果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2-01-07 09:56浏览: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冠心病、卒中和周围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大约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与此同时,面对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冠心病、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尽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有待研究,但其主要危险因素已经明确。

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血脂异常(主要是胆固醇增高)、糖尿病、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我国队列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中,80%归因于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和糖尿病。改善可以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目前心血管病防治的目标。

国内外许多临床试验和社区综合防治研究证明,针对可以改变的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能降低社区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和心血管病发病率,同时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

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已经提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策略,包括:(1)面向人群,控制和降低人群整体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策略;(2)针对高危患者的筛查和干预,即高危策略。

一些发达国家经验已证实,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进步和一级预防的实施,对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末期,多数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50%~80%,且研究显示,欧洲和北美15个国家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40%~75%归因于危险因素改变,25%~55%归因于治疗的作用。

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中国的心血管疾病专家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