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2-01-07 08:36浏览:
次
糖尿病患者应该知道,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及下肢大血管并发症是目前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而且2型糖尿病患者经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临床证据显示,即使严格的控制血糖对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风险作用也是很有限的,特别是那些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偏大和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或伴有多重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而综合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则可显著改善这种状况。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更需要强调对心血管疾风险因素全面评估,并给予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等治疗措施,并进行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
那么,为了预防致死、致残的糖尿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做呢?
1控制好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伴发病之一,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30%伴有高血压,二者并存,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和死亡率显著增加,而控制好血压则可大大减少其发生。
一般糖尿病患者,应把血压控制到130/80mmHg以下,老年或伴有严重颅内动脉狭窄者可放宽到140/90mmHg以下。首选降压药为长效ACEI(普利类)或ARB(沙坦类),如血压≥160mmHg,可联合应用长效地平类或小剂量噻嗪类降压药;糖尿病患者经常存在夜间或清晨高血压,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测量证实存在这种情况,可将其中一种降压药放在睡前服用,以有效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包括夜间及清晨血压)。两种降压药联合用药方案优先选择单片固定复方制剂,如缬沙坦/氨氯地平片、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等,其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更好。
2降脂达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因此,糖尿病患者降脂治疗,应以LDL-C为首要目标,甘油三酯(TG)为次要目标。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只有把LDL-C控制到所需要的目标水平,才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等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降脂药首选他汀类,除非甘油三酯(TG)≥5.6mmol/L时须服用非诺贝特首先把TG降到5.6mmol/L以下的安全水平以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降脂目标: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支架植入或搭桥病史者,LDL-C应降到1.8mmol/L以下,如无则降到2.6mmol/L以下;TG应降到1.7mmol/L以下。
降脂治疗一般选择中等强度剂量他汀治疗即可,如每天辛伐他汀20~40mg或瑞舒伐他汀5~10mg或阿托伐他汀10~20mg或普伐他汀40mg或匹伐他汀2~4mg;如治疗3个月仍未使LDL-C达标,可联合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每天10mg。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治疗,同时注意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肌酶,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引起的肝脏损害和肌肉损害。
3合理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首选肠溶阿司匹林每天75~100mg,对阿司匹林过敏者用氯吡格雷替代,每天75mg。
对伴有下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给予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年龄≥50岁+1项以上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慢性肾脏病或蛋白尿);
对已患有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史者,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亡羊补牢)。
下列情况不推荐抗血小板治疗:
①80岁及以上高龄或30岁以下青年患者;
②50岁以下、仅有糖尿病但无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有限获益被出血风险冲淡)。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请牢记:糖尿病患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控制血压、血脂及合理应用抗血小板治疗,远比单纯严格控制血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