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1.植物药类 (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 (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少数皮类药材在秋冬两季采收,如苦楝皮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种大黄时误种为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将金钱草(过路黄)误采为风寒草(聚花过路黄)。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3)个别人有意作假,以假充真。...
五脏之间的主要关系: 1.心与肺的关系: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 3.心与肝的关系:...
1.主受盛和化物: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之盛器。二是指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2.泌别清浊: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
望色: 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我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1.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若白而虚浮,多属阳气不足;淡白而消瘦,多为营血亏损。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常属阳气暴脱的证候。里寒证剧烈腹痛,或虚寒战栗时,也可见面色苍白...
望神: 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方面的情况,以判断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预后。由于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其目系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
血失常: 1.血不足:又称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或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碍;或因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均可导致血虚。 2.出血:是...
阴阳偏衰: 1.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阳虚则寒,虽也可见到面色白、畏寒肢冷、舌...
阴阳偏盛: 1.阳偏盛:即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阳邪偏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由于阳是以热 、动、燥为其特点,阳偏盛,即出现热象,所以说阳盛则热。如壮热、面红、目赤等,即是阳偏盛的具体临床表现。 2.阴偏盛:即阴盛,是指机体...
因人制宜: 即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年龄:老年人生机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虚证宜补,攻邪宜慎,药量较青壮年为轻;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 ,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