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擅自加量当心成药肝 出现这些症状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1-07-28 07:50浏览: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误区,“药到病未除”,干脆多吃点儿吧。专家提醒您:这是错的!错的!错的!

服药同时,要警惕“药物性肝损伤”!

大家在生活中服用一些常用药物时,经常没有通过医生或药师的指导而直接服用。殊不知有些药物的过量、错误使用,会给肝脏带来危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药物性肝损伤”。

那么哪些人群要格外注意药物性肝损伤?服用哪些药物会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了药物性肝损伤该如何治疗呢?

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服药期间如何保护“小心肝”!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各类处方或者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诱发的肝损伤就叫做药物性肝损伤。

以下人群,要注意!

1、高龄人群易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国外前瞻性研究提示,老年人群服药量增加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因素。

2、药物性肝损伤在女性人群中较多见,女性可能对某些药物(如米诺环素、甲基多巴)更易感。

3、有些药物(如甲基多巴、丙基硫氧嘧啶等)会在妊娠期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4、患有慢性肝病的人群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更大。

5、不同种族的人群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不同。

6、服用多种药物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7、过量饮酒可能会增加某些药物(如度洛西汀、甲氨蝶呤等)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

这些药物,要谨慎服用

1、解热镇痛药

此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消炎痛、保泰松等均会引起中毒性肝损害。例如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水杨酸盐剂量大于100mg/kg,超过两天可导致毒性,对乙酰氨基酚每日总量最好不超过2g,应用时间不宜超过10天,用药前后应检查肝肾功能。

2、抗菌药物

此类药物如大环内脂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氯霉素、苯唑西林、四环素、酮康唑、无味红霉素等均可引起明显的肝损害。

苯唑西林、替卡西林、羧苄青霉素偶见一过性肝酶升高的报道,15%服用红霉素酯化物的患者出现肝酶升高,连续服用超过2周,约2%的患者出现有症状的药物性肝炎。

3、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

此类药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与门冬酰胺酶等均会引起中毒性肝损害。

4、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此类药物甲基多巴、奎尼丁、胺碘酮、非诺贝特、洛伐他订等均会引起肝损害。

5、降糖药

如达美康、优降糖、糖适平、降糖灵等均可损害肝脏。

6、性激素类药物及避孕药

此类药物如甲睾酮等雄性激素及甲地孕酮、炔雌醇、炔诺酮等口服避孕药均可引起黄疸等肝损害症状。

7、抗肿瘤药

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均可损害肝脏。

8、抗精神病药

此类药物如氯丙嗪、三氟拉嗪等均可损害肝脏。

9、抗癲痫药

如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等均可损害肝脏。

10、抗结核药

常见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均有潜在的肝毒性,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时可增加肝毒性的危险性,尤其是已有肝功能损害者或者为异烟肼快乙酰化者,因此在疗程的头3个月应密切随访有无肝毒性征象的出现。

出现这些症状,当心药物性肝损伤找上门

药物性肝损伤时我们会有什么表现呢?

急性期药物性肝损通常无特异性,潜伏期从几日至数月。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有一些生化指标(如ALT、AST、ALP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

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及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淤胆明显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皮疹、关节酸痛等现象。

慢性期药物性肝损伤可表现为慢性肝炎、肺纤维化、肝硬化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等。

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应当如何治疗?

1、及时停用

及时停用可疑的肝损伤药物,并且尽量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

2、药物治疗

重症患者可选用乙酰半胱氨酸,临床越早应用效果越好;ALT明显升高的急性肝细胞型或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可选择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

轻-中度肝细胞损伤和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炎症较重者可选用双环醇和甘草酸制剂,炎症较轻者可选用水飞蓟素;

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可选用熊去氧胆酸,有报道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也有效。

(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类根据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病人临床表现等由医师进行确立)。

3、某些重症患者必要时可以考虑肝移植。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在防病治病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困扰,有时或许很多疾病就真的是“病从口入”。

所以建议大家,在自行选药用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如无法衡量一定要听取医师或药师的意见,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