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口腔 > 文章内容

虹膜缝合型后房人工晶体 可适用儿童?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11-04 07:47浏览:

白内障手术首选的方法是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但是对于一些特殊儿童患者(如马凡综合征、先天性晶体脱位等),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很难将晶体放入囊袋内。对于此类患者,以往有医生选择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但并发症有高眼压和角膜水肿等。

为了研究虹膜缝合型后房人工晶体(PCIOL)对特殊儿童患者的治疗效果,RAVISHAH等人报道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了2004年至2007年在该院植入虹膜缝合型PCIOL的12位患儿,共17只眼。其中6眼(35%)有遗传性或特发性晶体脱位,5眼(29%)是马凡综合征,4眼(24%)是外伤手术后的无晶体眼,2眼(12%)为玻切术后无晶体眼。平均随访时间为4.69±3.21年,手术时的年龄平均为7.21±3.78岁,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和并发症的变化情况。

表1每位患者的个人情况、术前视力、术后视力、随访时间及最近的最好视力

表2七位术后晶体脱位患者植入的晶体类型、缝线型号、缝线方位、处理方法及最近的最好视力

结果显示:7只眼在术后平均12.11±11.97月发生1次晶体脱位,2名马凡综合征患儿脱位2次。有马凡综合征、特发性或遗传性晶体脱位的患儿较其他无晶体眼患儿发生偏位的概率更高(71%vs29%)。12只眼术后视力得到改善,从术前0.80±0.6logMAR到术后0.35±0.5logMAR(P=0.009),其中最好的一位提升超过4行。1眼有马凡综合征的患儿脱位后8个月发生视网膜脱离,1名病人术后发生晶体嵌顿。

作者最后总结道:虹膜缝合型后房人工晶体是一种短期有效的治疗小儿无晶状体患者的方法。过程是安全的,并且病人视力可显著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晶体脱位,脱位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访1年,脱位率是50%。尽管使用9-0聚丙烯缝线和Siepser滑结有稍好的效果,但脱位的风险存在仍旧存在,这项技术的使用需要谨慎考虑。

本实验具有临床意义,大多数医生很少做虹膜缝合型后房人工晶体,对于并发症和效果并不了解很清楚,该研究简洁清晰地介绍了手术效果、并发症等。但不足之处是没有对照组。所以虹膜缝合型后房人工晶体的使用与否还是需要继续观察。

儿童白内障是白内障手术难点,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儿童白内障更是难点中的难点。

在成人,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是无后囊时或周边残留后囊不足以支撑人工晶体时的常规术式,根据固定位置可分为巩膜固定IOL悬吊术与虹膜固定IOL悬吊术。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巩膜固定法是目前较常用的固定方法,技术成熟,优点是对虹膜扰动少,术后炎症反应轻,缺点是可能出现IOL偏位、脱位和缝线暴露;虹膜固定法较少被采用,其优点是IOL水平方向不易偏位、无缝线暴露,缺点是对虹膜扰动多,有可能出现前房出血、炎性渗出、IOL脱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虹膜固定法IOL与虹膜接触有可能诱发色素播散性青光眼。上述优缺点是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眼部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但是儿童的研究数据十分有限。

本研究是一项病例系列研究,病例数不大,但是在儿童行虹膜缝合型后房人工晶体术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数据。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知道虹膜固定法对于儿童来说是可以选择的一种术式,但是这种固定方法IOL再脱位的比例达到50%,且存在视网膜脱离和瞳孔嵌顿的风险。由于本研究没有对巩膜固定法和虹膜固定法进行比较,不能了解对于儿童来说巩膜固定法和虹膜固定法孰优孰劣,需要更多的观察随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