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口腔 > 文章内容

显性囊样黄斑营养不良进程的新解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11-04 10:07浏览:

显性囊样黄斑营养不良(dominantcystoidmaculardystrophy,DCM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青少年黄斑退化疾病,特征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内囊样液体潴留(cystoidfluidcollections,CFCs),即我们常见到的黄斑囊样水肿,这一表现多发生于其它视网膜改变之前。随病情发展,CFCs逐渐消失,代之以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并成为中心视力进行性下降的罪魁祸首。目前关于DCMD的疾病谱与具体眼底结构变化还知之甚少,近期,荷兰学者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Nicole等观察了源于同一个荷兰家族的97例DCMD患者,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眼底镜检查、FA、FAF、OCT、EOG、ERG、VF及遗传学分析。他们发现DCMD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P<0.05),该病多见于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12.9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中心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图1)。DCMD患者眼轴平均长度小于正常人,也更容易发生远视及青光眼。

根据DCMD各种眼科检查的结果,Nicole等学者将97例DCMD患者的病情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Stage1(22%):平均年龄12.8岁,出现内界膜皱缩、CFCs形成和黄斑区及黄斑旁轻微的色素变动,视力下降程度与CFCs严重程度有关;Stage2(52%):平均年龄37.7岁,CFCs逐渐消退,轻度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开始显现,伴随视力进一步下降。5例患者出现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Stage3(26%):平均年龄59.9岁,CFCs完全消失,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显著萎缩,并出现大量色素沉着,75%患者视力低于0.05(图2)。随病程的发展,EOG、ERG及VF均出现异常改变,患者的暗适应能力也逐渐下降。同时,Stage2和Stage3期DCMD患者玻璃体中可见不同程度的细小白色颗粒物沉着。

目前DCMD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促进CFCs消退,提高或维持Stage1和Stage2期患者视力。本研究对口服药物治疗的Stage1和Stage2期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平均4-5年),他们发现口服乙酰唑胺片的患者中,63%的患者CFCs有所缓解,视力有所提高,而13%的患者无改善。同时,口服醋酸奥曲肽(一种生长抑素类似物)的患者75%会出现CFCs消退及视力提高,25%因视力无提高而放弃治疗。随着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的逐渐形成,视力下降终将无可挽回。

Nicole等首次对DCMD疾病谱进行了具体分期,更有利于我们对DCMD的了解,同时易与其它存在CFCs或色素沉着的疾病相鉴别,如:X-连锁青少年黄斑劈裂、视网膜色素变性、BEST1基因突变相关显性遗传病及后部葡萄膜炎等。DCMD作为一个进行性发展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与年龄显著相关,其相关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短臂(7p15-p21)的D7S493和D7S526之间,但具体的致病基因及突变情况尚不明确。本研究推测,DCMD由于基因缺陷影响了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透性、Muller细胞及RPE细胞的功能,从而导致早期CFCs的形成,DCMD的具体发病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原文:NicoleT.M.Saksens,MD,RamonA.C.vanHuet,MD,JannekeJ.C.vanLith-Verhoeven,MD,PhD,AnnekeI.denHollander,PhD,CarelB.Hoyng,MD,CamielJ.F.Boon,MD,PhD.DominantCystoidMacularDystrophy.Ophthalmology2015;122:180-191.

短评:

推荐大家阅读这篇文章。本文完整地报告了一个患有显性囊样黄斑营养不良(DCMD)荷兰家系,共有97名患者,观察时间长,资料完整。DCM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病人的视力也是进行性下降。而眼底的形态学上则经历了一个“潮起又潮落”的过程,几乎每个患者在疾病早期都有黄斑区的囊样水肿,然后水肿消退,最后黄斑变薄,萎缩。这其实也是很多没有得到治疗的黄斑水肿的变化规律。因此,必须在黄斑水肿期,及时地进行有效地干预,以防止黄斑萎缩的发生。另外,有关本病的致病基因还没有发现,我国有丰富的人口遗传资源,希望大家关注此病,或许能在致病基因研究方面获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