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是如何产生的
气管、支气管的内壁都覆盖着一层黏膜,由纤毛柱状上皮和杯状细胞组成,在黏膜下层含较多的黏液腺和浆液腺,腺体导管开口于黏膜表面。正常情况下,杯状细胞和腺体分泌少量黏液覆盖在黏膜层表面,对黏膜起保护作用,可保持气管黏膜的湿润,以便把吸入气管、支气管内的尘埃颗粒、细菌等黏附住,阻挡其进入肺组织深处,然后,再借助于纤毛柱状上皮的纤毛摆动,把它们排到气管上端的喉头部位,经口腔咯出,即为痰。
当气管、支气管和肺受到有害因素的刺激或致病菌感染而发生炎症时,呼吸道的黏膜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渗出增加,黏膜层的杯状细胞和黏膜下层的腺体增生肥大,黏液分泌大量增多,有利于清除异物。黏液分泌过多,就加重了纤毛柱状上皮的负担,不利于黏液的排出,在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下,产生一些变性坏死组织细胞,潴留在支气管内,黏液和这些变性坏死的组织细胞就构成了痰。
观察痰有何意义
意义1:痰量较多时,说明支气管及肺的炎症在进展;痰量逐渐减少时,则说明病情趋于好转。
意义2:灰白色痰,常见于早期上呼吸道感染。
意义3:白色泡沫痰,多见于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意义4:咯黄色脓性痰为肺部化脓性感染,多见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及重症肺结核。
意义5: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多为肺水肿。
意义6:血性痰,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