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木(coronarystenting)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2-08-16 10:57浏览: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木(coronarystenting)
 
1986年Puel将第一枚冠状动脉支架应用于临床,改变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模式,裸金属支架(haremetalstent,BNS)能有效解决冠状动脉夹层,大大减少了PTCA术中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并使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率降低到20%-30%,改善了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在裸支架的金属表面增加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涂层和药物,支架上局部释放的药物能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和革巴血管重建(targetvesselrevascularization,TVR)率。目前,绝大部分患者(90%左右)
 
(一)裸金属支架
 
早期BMS的血栓发生率相当高,应用到严格限制。但随着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支架设计和治疗技术的提高,状况得到改变。但由于仍存在约20%-30%的支架内再狭窄率,BMS逐渐被DES替代。目前,BMS更多地应用于无法长时间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或近期内需择期行外科手术的患者。
 
(二)药物洗脱支架共同点
 
是利用细胞毒性药物,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而减少内膜增殖和支架内再狭窄。此类支架能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ISR)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已基本取代BMS。但在近期,DES的早期(30d内)晚期(30d至1年间)或极晚期(1年后)支架内血栓形成(instentthrombosis)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机制可能与内皮化不全、延迟,多聚物涂层发生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目前,不断有新型DES研制和应用于临床,但其效果尚需要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BMS和DES的植入技术和过程基本相同。
 
(三)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
 
早期的支架仅用于球囊成形术后血管急性闭塞、限制血流的内膜撕裂、再狭窄病变及其他介入技术治疗后残余狭窄严重的患者。近年来,除上述情况外,支架被用于绝大部分的常规病变(稳定型、不稳定型及急性血栓)以降低再狭窄及改善预后。以前被列为绝对禁忌证的病变,如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尤其是近端及体部)也可用支架治疗。药物支架时代的治疗适应证逐渐扩大到慢性闭塞病变、分叉病变、长病变和左主干病变等复杂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