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过敏、中毒,影响血液凝固,伴发血管改变;糖尿病、高脂血症可促进或造成动脉硬化等血管损害;肿瘤、淀粉样变引起血管壁病变。
(二)血液成分异常
表现为(①白血病,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②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③凝血或纤溶系统功能障碍。
心脏病患者除瓣膜病变易发生心源性栓子外,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亦可影响脑血液循环,导致脑卒中。
(三)血流动力学因素
主要是高血压及低血压。高血压造成细小动脉硬化及玻璃样变,易破裂出血。高血压也会损伤血管内膜,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压突然剧烈下降,(如心搏骤停或大量出血时),可造成严重脑缺血或脑梗死。
二、脑血管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吸烟、酗酒、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脑狭窄、口服避孕药物、肺炎衣原体感染、情绪激动、抗凝治疗等,其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卒中发生的最重要环节。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一)高血压(hypertension)
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直接的、持续的、并且是独立的。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0mmHg)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1mmHg133.32Pa),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东亚人群(中国、日本等)汇总分析结果,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国家人群的1.5倍。控制高血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其他靶器官损害,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58%,两组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即无论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增高都增加脑卒中发病率,且与脑出血或脑梗死发病风险均呈正相关,控制高血压可显着降低脑卒中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