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恢复期的活动原则是什么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患病期间要充分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的需氧量,同时让坏死的心肌得到修复,以期达到梗死愈合的目的。休息的时间一般来说依梗死面积的大小需4~8周,这种休息包括体力和脑力的充分休息,但并不是要求病人在床上丝毫不动。
一般来说,对于无心力衰竭及休克症状,梗死面积也不大的患者,医生主张可以进行适当的早期活动。在心电图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和T波回置后(大约病后2周),病人就可以坐起来在床上活动,如吃饭、饮水、服药等。在绝对卧床阶段,护理人员可协助病人在床上做卧位的肢体主动与被动的活动,病后的第3周末病人可下床在室内活动,病后的第4周末病人可离开病房到走廊、厕所等处做近距离活动。
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病人如能克服病症进行早期活动的话,可以大大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同时可使各脏器及器官的功能维持正常状态。若长期卧床不起,一则会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二则会出现组织、脏器废用性萎缩。所以,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无并发症、梗死面积不大的情况下,应当早期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活动后如果没有什么不适,可于恢复期后即第7~9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大约6个月以后即可恢复轻度工作量。反之,若活动后反复出现心绞痛、心动过速、心电图有明显改变的状况,或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加重的情况,或出现再梗死以及心衰等病症,病人应立即停止活动,根据情况延长卧床时间,以保证心肌梗死部位能充分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