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17章心律失常(3)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于慢性肺部疾病、肺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见于其他多种心脏病。老人多见,儿童亦可见到;也见于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属于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心房内异位起搏点在3个以上,常是心房颤动的先兆。
(二)临床要点
1.症状与体征本病可无症状,而以原发病表现为主,体征与心房颤动相同。
2.心电图表现
(1)心房率超过100次min,为100-250次min,常为130-180次min。
(2)同一导联中有2种或2种以上不同形态的P波,P波的外形不同,PP间期不同,P间期长短不一。
(3)P波与P波之间有等电位线。
(4)由于PP间期及PR间期长短不一,故心房率和心室率快而不规则,但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易出现心室漏搏,所以RR间期不等。
(5)常无起止突然的特点。
(三)诊断关键
1.诊断要点主要依据心电图表现。
2.病情危重指标本病一般不严重,其预后与原发病严重程度有关。
3.鉴别诊断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在同一导联中可见到2种以上不同形态的P波,但异位的P波之间有等电位线;而房颤、房扑P波消失,代之以颤动波或扑动波(F波),心房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四)治疗关键
主要针对治疗原发病而不是心律失常本身,如对控制感染,纠正呼吸衰竭,改善心肺功能等。如对病因治疗后心律失常仍不能有效控制可用抗心律失常药,可选用I类或m类抗心律失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