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钙离子拮抗剂能阻止神经细胞内钙聚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2-23 21:30浏览:

 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能阻止神经细胞内钙聚集。美国尼莫地平研究组随机双盲试验表明,尼莫地平对脑梗死治疗无明显疗效,可能是尼莫地平主要作用于血管平滑肌Ca2+通道,而对神经元Ca2+通道选择性差,阻断数量有限之故。且药物往往引起血压降低,降低脑灌注,尤其是静脉用药反而加重缺血性损伤,可能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Ca2+内流发生于脑缺血早期,在缺血前应用尼奠地平显示有脑保护功能,缺血后应用是否有脑保护功能,尚存在争议。因此应尽量超早期应用。一般认为口服尼旲地平60-120mg/d,在中度脑缺血发病后6-12小时内应用者可能有效,>48小时,反而不利于脑缺血局部灌流。
 
自由基清除剂(动物试验表明,自由基清除剂能防止脂质过氧化生成,减小梗死面积,主要有两类。
 
1.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目前试用的有Ca2+Zn2++SOD及Mg-SOD,但由于具有抗原性,半衰期短及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等问题,未能推广应用。
 
2.非特异性抗自由基剂:现采用于临床的有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胺甘肽、铁鏊合剂(去铁胺)、别嘌呤醇、川穹嗪等。
 
胰岛素:胰岛素具有:①纠正缺血区高糖无氧代谢引起的局部脑细胞内酸中毒。②兴奋垂体一肾上腺轴,促进内源性皮质激素分泌.后者具有自由基清除功能。③与脑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胰岛素受体结合,降低TXA生成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半暗带缺血,尤适应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临床多采用常规胰岛素治疗或强化疗法.前者指每天注射胰岛素1~2次,以不出现高血糖症和DM症状,不发生酮症和不出现严重、频发低血糖反应为度;后者指每天注射3次以上,或使用胰岛素泵持续输入,每天以血糖测定仪测血糖4次,使空腹血糖长期控制在39~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每日检查凌晨3时空腹血糖>3.6mmol/L,GHbAIC<6%为度。
 
神经节苷脂:神经节苷脂具有①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减轻后者引起的继发性损害。②增强内源性NNF。常用100mg/d静注。
 
神经生长因子(NGF):NGF对缺血性脑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尚不明,可能与提高自由基清除剂活力和稳定细胞内Ca2+浓度有关。
 
(4)溶栓与去纤制剂的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能拮抗纤维蛋白原溶酶激酶抑制剂(PAI),活化纤维蛋白溶酶,对血栓中纤维蛋白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溶解作用,称溶栓药物,蛇毒含有凝血酶样蛋白酶,能使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溶解,故通称溶栓疗法。t-PA的纤溶面积广泛,还能溶解血液中V、4、K、X各因子和有关的其他蛋白质及多肽,故其溶栓作用较强,而不良反应也较明显,去纤剂可降低纤维蛋白原,阻碍其转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外,还可能诱发内皮细胞释放内源性t-PA。
 
目前国内外十分热衷于-PA治疗,应用方法为rt-PA0.48mg每千克体重,最高不超过50mg,10%剂量在1~2分钟内静脉注射,其余剂量在1小时内缓慢静脉滴注。
 
尿激酶的应用方法为:尿激酶5~6万单位,加于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每日1~2次,7日为1个疗程。
 
去纤剂主要为蛇毒制剂,蛇毒制剂很多,一般为0.25~0.75单位加于生理盐水250ml,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不一。
 
溶栓与去纤制剂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性梗死,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5)抗凝治疗。国际卒中试验(1ST),1997年报告应用双盲法,单独应用肝素25000U/d或合并阿司匹林治疗发病后24小时内的脑梗死,结果为:虽有预防ICVD复发,但出血性转化增加,因此认为,不能确定其有效性。
 
(6)抗血小板聚集疗法。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塞性疚病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聚集疗法在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关注。常用药物:肠溶阿司匹林50~125mg,每日1次;苯磺唑酮(磺吡酮)200mg,每日4次。
 
(7)低温疗法。几十年以来,动物试验发现亚低温有脑保护作用,而受到高度重视,特别对头部外伤、ICVD和ISAH具有强力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有抑制脑代谢,阻碍脂质过氧化,抑制EAA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