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是指脑深穿动脉及其分支闭塞引起的脑深部的微小梗死。简称腔梗。脑的微小梗死发生以后,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掉,遗留下来的小腔或小洞被称为腔隙,其容积介于0.2~15mm3,大多数为2mm3,本病好发于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见,其发病率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30%。临床上,神经缺失症状轻或单一,短期内有自愈倾向或预后良好。本病被定为缺血性中风范围内独立的一类疾病。CT问世后,腔梗由病理诊断发展为临床诊断时代。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的病因是长期高血压病,约占2/3。由于持续性高血压作用于小动脉及微血管壁,引起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脂肪透明变性、微小动脉粥样硬化和粥样瘤,最终导致深穿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其次的病因约占1/3,包括多种病因,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和闭塞、血管炎、白细胞、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移癌、脓肿等,引起深穿动脉或小动脉的缺血,血栓或心源性栓塞而发生小软化灶。腔隙性梗死一般为4~6个,最多达15个。梗死的好发部位在豆状核(37%)、脑桥(16%)、丘脑(14%)、尾状核(10%)、内囊(10%),其他部位罕见。
发病机制。Hughes提出创伤学说,即高血压病后使基底动脉拉长,穿通动脉移位,血管扭曲进一步减少而发生缺血。内囊及其周围结构是脑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常处于低血流灌注状态,加之深动脉因高血压小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已形成血栓,进而闭塞发生软化灶。
二、临床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者居多,症状一般需要12-72小时达高峰。起病前有TIA史约为20%。Fishei-将腔梗的临床表现归纳为21种腔隙综合征,常见的类型为下述的5种(约占80%),其余16种均少见。最多见的是纯运动型轻偏瘫(约50%)。这些综合征或经病理证实或根据临床与CT检查确定的。
(一)纯运动型轻偏瘫(PMH)
一侧面、臂、腿无力(不包括单瘫),偶诉感觉异常的症状,但无客观感觉障碍。病灶发生在对侧内囊后肢、放射冠、脑桥基底部的皮质脊髓束。PMH至少有7种变异型。
1.伴有“运动性失语”的PMH表现为右侧面肌重度、右手中度及右下肢轻度无力,巴宾斯基征阳性;病初有构音障碍,且逐渐加重,终于不能说话,理解力保持良好,但反应明显迟钝。系豆纹动脉闭塞所至,病灶位于内囊膝部和前肢及放射冠下部附近白质。
2.无面瘫的PMH表现为起病时有轻度眩晕及跟震,一侧轻偏瘫:若伴有舌肌麻木和无力,则为延髓内侧综合征的症状,晚期可累及对侧锥体,造成四肢瘫。由椎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引起,病灶位于延髓锥体。
3.伴有水平性凝视麻痹的PMH表现为一侧轻偏瘫,伴一过性一个半综合征,及同相凝视麻痹和交叉性核间性眼肌麻痹,而外展神经功能保持正常。由脑桥下部旁正中动脉梗死所致。
4.伴有交叉性动眼神经麻痹的PMHW“ei-综合征,表现为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轻偏瘫,由大脑脚部梗死累及动眼神经纤维所致。
5.伴有交叉性展神经麻痹的PMH表现为一侧展神经麻痹及对侧轻偏瘫。
6.伴有精神错乱的PMH表现为一侧轻偏瘫,伴急性起病的精神错乱,记忆丧失和注意涣散。
7.闭锁综合征表现为四肢瘫,不能讲话而貌似昏迷,实则神志清醒,可借助眼球运动来表达思维。由双侧内囊、或双侧脑桥、或偶见的双侧大脑皮质脊髓束梗死所致。
(二)纯感觉性脑卒中(PPS)
一侧面、臂、腿感觉异常或减退。典型的半身感觉障碍严格按正中轴分布,可有或无客观感觉障碍。病灶位于对侧丘脑感觉核(即腹核)。
(三)感觉运动性脑卒中(SMS)
一侧面、臂、腿无力,伴有同侧感觉异常或感觉减退,仅损及面或腿者不包括在内。病灶在对侧内囊后肢和丘脑腹后外侧桉通常为大脑后动脉的丘脑深穿枝或脉络膜后动脉闭塞所致。
(四)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N)
一侧下肢为重的轻偏瘫,伴同侧肢体明显共济失调。偶诉肢体感觉异常或轻度感觉减退。病灶位于对侧脑桥基底部,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梗死所致。已有CT报告病灶在内囊或丘脑。
(五)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DDU)
中度以上构音障碍,吞咽发呛,一侧(常为右侧)中枢性偏瘫。舌肌轻瘫,手动作笨拙,但无明显肢体瘫痪,病灶在对侧的脑桥基底部或内囊膝部。
以上综合征的不同表现主要取决于腔隙性梗死的独特位置。除上述典型局灶症状外,尚可有一般症状如头痛、头昏、眼花、呃逆、扑翼动作或情绪不稳。
此外,还有无症状性腔隙及腔隙状态。
无症状性腔隙(腔隙局限于尾状核头部、壳核而不影响内囊,或大脑白质和斤脑中央部的小腔隙,通常无症状。临床亦不少见。
腔隙状态:系指多发性腔隙形成,表现为痴呆、假性延髓性麻痹、类震颤麻痹,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尿便失禁等症状。病情演变通常呈渐进性或阶梯状恶化。
有人对172例经CT证实的腔梗患者进行分析,发现近半数表现为典型的腔隙综合征,而几乎确三分之一是无症状的,不典型的腔隙综合征亦不少见。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梗死部位的某些变异,具体到某一病例,对照某一腔隙综合征,就可能有一些增减。因此,命名更多的腔隙综合征无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