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证据充分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1~1.5:1。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各国一级预防指南尽管有些差异但核心内容相同,均建议首先控制证据充分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由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和心脏病等危险因素其损害的主要系统是循环系统,尤其是动脉和心脏;在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作用下,这种损害呈持续性和不可逆性,因此,一级预防的关键是控制血管和心脏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与改变生活方式两方面。
1.高血压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直接的、持续的、并且是独立的。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0mmHg)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有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东亚人群(中国、日本等)汇总分析结果,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约为西方国家人群的1.5倍。控制高血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其他靶器官损害,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随访4年后,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58%,两组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差异。
治疗高血压,既可以预防卒中发生,也可以保护其他靶器官。常规的血压监测及适当的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是必需的。对于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改变不良生活方式,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对于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外,还应进行持续性的、合理的药物治疗。单纯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伴有糖尿病或肾病患者最好降至<130/80mmHg。对于单纯收缩压升高的老年人(年龄:65岁,收缩压>160mmHg,而舒张压<90mmHg),如能耐受,收缩压可降至<150mmHg。对于正常高值血压(120~139/80~89mmHg)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衰竭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必须指出的是,血压并非越低越好,血压的下限值应在保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有效灌注的基础上个体化,但这方面的临床研究甚少并无指南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