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大疱或可导致气胸
肺泡像蜂巢一样,彼此间有称为肺泡间隔的“壁”分开,如果肺泡间隔受到破坏,就会在肺实质内形成含气的空腔,若空腔直径大于1厘米就称为肺大泡。肺大泡实际有两种类型:①肺气肿性大泡,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晚期肺尘埃沉着病、石棉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和少数肺炎患者等。这种类型的肺大泡可发生于肺实质的任何部位,但多为原发病变比较严重的部位,可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可以很小,也可占据一侧胸腔。其发生的机制是:病变部位瘢痕组织、支气管腔内的炎症和分泌物在支气管腔内形成活瓣性的阻塞。由于吸气是个主动过程,肋骨上提,膈肌下降,胸腔负压的吸引等使气体受阻小,比较容易进入气道,而呼气是个被动过程,主要靠肋骨和膈肌的复位而完成,因此呼气时气流容易被支气管腔内的活瓣阻塞在远端气道,如此进行性发展,肺泡就会逐渐胀大,压力增高,使肺泡间隔破裂而形成肺大泡;②胸膜下肺大泡,多见于肺尖,一般为先天性的、多发性的,彼此间的大小也较为一致。在没有发生继发性感染以前,胸膜下肺大泡一般比较小,通常直径小于1厘米,但当继发感染以后,其直径就可明显增大。
两种类型的肺大泡都可因自身张力过大或外伤(包括针刺损伤)而导致大泡破裂,发生气胸,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术前注意事项
1、饮食虽无特殊要求,但应增加营养,多食优质蛋白、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刺激性食物、饮料,忌烟酒,避免感染。
2、患者及家属常常担心费用、手术疗效,甚至恐惧手术,故围手术期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可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应激反应。
3、术前戒烟、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排痰等呼吸道准备可改善分泌物的清除能力,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预防并发症时,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术后可给低流量持续吸氧,鼓励患者深呼吸,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做好心理护理,避免因疼痛或担心管子脱落而拒绝咳嗽咳痰;患者应学会正确的排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