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7浏览:
次
本病常发生于肘部骨折、脱位等严重损伤后,骨膜被剥离、破裂,血肿形成,或局部受到被动牵拉、手术刺激,形成血肿,这些可引起血肿骨化为主的骨化过程;血肿吸收后则逐渐向骨膜下骨化发展。目前对其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可归纳为骨膜生骨学说和纤维组织转化生骨学说。
骨化性肌炎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反复强力被动活动。
2.治疗时间,早期治疗可得到良好的复位,减少血肿形成,利于软组织修复。
3.年龄,儿童发生骨化肌炎的机会少于青壮年。
本病的诊断包括以下几点:
1、有明确外伤史;
2、伤后反复被动屈伸关节;
3、关节肿胀、疼痛持续不消伴局部温度升高;
4、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变小;
5、X线早期无特殊,3~4周后关节周围发现云雾状的骨化团,晚期骨化范围缩小,密度增高,界限清楚。一般伤后3~6周内有增大趋势,6~8周后趋于稳定。
早期尽早治疗、复位制动、冰敷、止血用药, 可减轻血肿程度; 早期血肿穿刺、骨折术后正确的引流有利清除血肿; 损伤后, 抬高患肢, 脱水用药有利肿胀消退; 避免多次手法整复, 可保护骨折断端骨膜, 避免骨膜多次损伤后骨母细胞进入血肿。正确的功能锻炼及康复手段, 配合中药薰洗、理疗也是避免创伤性关节骨化性肌炎的重要途径之一。故采用以上方法能有效降低创伤性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肘关节骨化性肌炎, 其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常与肘部创伤有关, 脱位、骨折、手术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 避免及减轻肘部损伤后血肿形成, 血肿清除、早期脱水消肿、避免骨膜多次损伤、避免强制被动活动为预防创伤性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发生的重要原则。
用于本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且不同型别具有不同的表现:
1、初期型
X 线检查表明在初期不形成典型的骨化, 但可显示软组织内不规则棉絮模糊阴影。
2、成熟型
肘关节损伤后已形成骨化或初期骨化已硬化, X 片可显示边缘光滑之骨质密度样阴影, 阴影范围较前缩小而集中。
本病较容易诊断,故常不需与其它疾病鉴别,但临床上需对本病所处的不同型别进行鉴别,这与其治疗有关:
1、初期型
肘关节骨折脱位治疗后, 局部肿胀, 发热, 疼痛较重, 关节活动受限, 主要表现为肘关节骨和骨膜或关节囊附丽处的炎性改变。X 线在初期也不形成典型的骨化, 可显示软组织内不规则棉絮模糊阴影, 此型多在15~ 40 天左右出现。
2、成熟型
肘关节损伤后已形成骨化或初期骨化已硬化, 肘关节局部微肿或肌肉僵硬、萎缩, 疼痛逐渐减轻或不痛, 局部可触及多个或单个坚硬肿块, 关节伸屈活动障碍。X 片显示: 边缘光滑之骨质密度样阴影, 阴影范围较前缩小而集中。此型多发生在40 天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