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6浏览:
次
(一)直接暴力
胫腓骨干骨折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或车轮碾轧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的外前侧。骨折线多呈横断型或短斜行。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性骨折。因胫骨前面位于皮下,所以骨折端穿破皮肤的可能极大,肌肉被挫伤的机会较多。
(二)间接暴力
为由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或滑倒等所致的骨折,特点是骨折线多呈斜行或螺旋形;腓骨骨折线较胫骨骨折线高。儿童胫腓骨骨折遭受外力一般较小,加上儿童骨皮质韧性较大,可为青枝骨折。
一、症状
胫骨和股骨一样,是承重的重要骨骼。位于皮下,前方的胫骨嵴是进行骨折后手法复位的重要标志。胫骨干横切面呈三菱形,在中、下1/3交界处地变成四边形在三菱形和四边形交界处是骨折的好发部位。由于整个胫骨均位于皮下,骨折端容易穿破皮肤,成为开放性骨折,胫骨上端与下端关节面是相互平行的。若骨折对位对线不良,使关节面失去平行,改变了关节的受力面,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腓骨的上、下端与胫骨构成胫腓上关节和胫腓下关节,为微动关节,胫骨腓骨不产生单独运动,但可承受1/6的负重。胫腓骨间有骨间膜连接,在踝关节承受的力除沿胫骨干向上传递外,也经骨间膜由腓骨传导,蝈动脉在分出胫前动脉后,穿过比目鱼肌腱向下走行,此处血管固定,胫骨上1/3骨折,可致解后动脉损伤,引起下肢严重血循环障碍,甚至缺血坏死,小腿的肌筋膜与胫骨、故和胫腓骨间膜一起构成四个筋膜室,由于骨折后骨髓腔出血,或肌肉损伤出血,或因血管损伤出血,均可引起骨筋膜室高压,导致肌肉缺血性坏死,后期成纤维化,将严重影响下肢功能,胫骨的营养血管从胫骨干上、中1/3交界处进入骨内,在中、下1/3的骨折使营养动脉损伤,供应下1/3段胫骨的血循环显著减少,同时下1/3段胫骨几乎无肌肉附着,由胫骨远端获得的血循环很少,因此下1/3段骨折愈合较慢,容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在腓骨颈的有腓总神经由蝈窝后,外侧斜向下外方,经腓骨节进入腓骨长、短肌及腰腿前方肌群,腓骨颈有移位的骨折可引起腓总神经损伤。
二、诊断
主要根据外伤史和临床表现诊断。
胫骨骨折后小腿肿胀、疼痛,可有畸形和异常动度;X 线片检查有助于骨折和骨折类型的诊断;此骨折应注意检查组织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有无神经、血管损伤、胫骨上段骨折和腓骨颈骨折、应注意腘动脉和腓总神经损伤的可能。
1.预防:
本病主要是由于外伤性因素所引起,故注意生产生活安全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另外由于本病的并发症较常见,因此对于患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失血性休克、骨不连,关节僵硬等,还需注意患肢的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还是需要一些辅助检查的方法来帮助更好的诊断,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进行X线检查,X线片检查有助于骨折和骨折类型的诊断。另外还需注意,在临床上发现有胫骨螺旋形或斜形骨折时,即使骨折为中下段骨折,也需拍小腿全长X线片,以检查有无腓骨上段骨折。
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由于多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且多为开放性伤口,诊断较易,另外根据X线检查,也可以很好地确定损伤的范围和部位,但临床上要注意分清不同类型的骨折,从而采用正确的方法纠正移位,各种类型的骨折包括螺旋形骨折移位、横形骨折重叠移位等。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早期和远期两种:
一、早期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主要是失血性休克以及神经血管损伤。
二、远期并发症:
1、骨折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胫腓骨折尤其是中下段骨折在骨折时,由于破坏了骨的滋养血管,骨髓腔以及骨的内外膜均遭到严重的破坏和缺损。因为手术采用骨膜下剥离,大量破坏骨的滋养血管,同时还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影响了骨折愈合。所以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最小程度的剥离骨膜是预防的主要措施。
2、关节僵直
多发生在骨折延迟愈合的骨不连的患者,由于外固定时间的延长,使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发生粘连,对于骨延迟愈合患者,有学者认为在骨折具有坚强内固定的情况下,逐步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但负重锻炼必须严格掌握。无内固定或内固定不可靠者,去除外固定后要谨慎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3、慢性骨髓炎
主要是由于创伤时软组织严重受损,坏死组织及异物的残留、皮肤坏死骨外露、就诊时间过迟及手术时间过长等因素引起。清创时要彻底清除创面内的坏死组织及异物,对可疑坏死组织要坚决清除,同时尽量不使用止血带,尽量采用简单的固定方法以缩短手术时间,有感染征象时应及早充分的引流。内固定强调是尽量少增加原创伤的有效固定,而无须追求坚强内固定。伤口闭合应根据具体情况争取一期闭合。但必须在无张力情况下缝合伤口,若张力较大,可在胫后作一切口,然后减张缝合胫前切口。
4、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回流主要靠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压力向上回流,下肢骨折长期卧床,静脉回流缓慢,血小板凝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后早期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可最大程度的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