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5浏览:
次
脊椎骨髓炎多由菌血症所引起,其原发化脓病灶多见于生殖泌尿系、皮肤及呼吸道。在骨骼系统中,脊椎感染的发病率较低,占全身骨骼感染的1%~4%左右,椎骨骨髓炎常伴椎间盘炎症、椎旁软组织炎症,甚至椎旁脓肿,易向软组织蔓延是椎骨骨髓炎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症状表现:
脊椎炎时,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烧、寒战、脉快、烦躁、神志模糊等全身中毒症状、局部剧疼,椎旁肌痉挛,脊柱活动受限,棘突压痛,明显叩疼等典型病程及临床表现者仅为20%左右。大部分则以急性腹痛,神经根性痛,髋关节痛,或严重败血症等临床表现为主,待全身症状好转后,局部症状和体征才趋于明显。甚至有些病例一开始即为亚急性或慢性表现,而被误诊为结核。
二、诊断,以下几点有助于脊椎骨髓炎的诊断:
1、有典型的临床及其他系统化脓感染病史;
2、临床有发热,腰背部剧痛及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及深部叩击痛;
3、MRI表现为椎体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序列及增强扫描对明确诊断有很大帮助;
4、抗感染治疗有效。
早期强调并提倡清淡可口的素食。因素食能提供最天然最易消化,最能直接吸收之营养素。如素食配制合理,人体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要素都非常丰富,足够人类机体的合理需要。新鲜的谷类、蔬菜与水果
谈到预防,就必须从切断血源性、创伤性和医源性三个感染渠道做起。
从血源性感染来讲,应加强对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如疖、疔、疮、痈以及上呼吸道感染都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且最易继发感染而致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其预防的主要措施是:保持室内气流通,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青春期应多食蔬采水果,少用油剂润肤,以防止皮脂腺分泌物堆积或腺管阻塞。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防止感冒发生。还要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感染,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必要时考虑手术摘除。
近年来伴随灾害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加,继发于开放骨折及手术感染的患者迅速增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积极预防。要注意交通安全和劳动安全,防止皮肤擦伤及意外事故发生,一旦发生外伤或皮肤擦伤等,应立即消炎并及时就医。
本病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化验检查:早期白血球计数升高,有明显核左移现象,血沉增快,血培养可能为阳性,在CT引导下行局部穿刺吸引及活检,将抽出脓液作涂片及细菌培养,将取出的组织作病理检查,可作出直接诊断。
2、同位素扫描:急性化脓性脊椎炎早期,可出现患椎同位素浓聚现象,同位素扫描虽为非特异性检查,但对寻找病灶、确定病变部位有一定帮助。
3、X线及CT检查:发病2周内普通X线片可无任何异常发现。断层摄影或CT扫描,有时可见有局限性骨质吸收或斑点状骨质破坏。随着病变的进展,软骨板可出现破坏,椎体边缘模糊呈毛刷状,继而椎旁软组织肿胀,椎间隙变窄,骨密度增加,骨质硬化,骨桥形成等,在早期影像学不能作出明确诊断时,应及时在CT引导下作诊断性穿刺。
本病需与以下的疾病进行鉴别,多采用MRI为手段进行鉴别:
1、脊椎结核
椎体及附件破坏变形,呈长T1、长T2 信号改变,椎体边缘信号异常部分与正常分界模糊;椎间盘失去正常形态及信号,呈不同程度的肿胀增厚或破坏、碎裂,椎间隙有不同程度狭窄,呈长T1、更长T2改变;椎前、椎旁软组织肿胀,T1WI 上与肌肉组织相似,T2WI上信号更高,边缘有线样低信号影可能为脓肿壁;增强扫描后,受累椎体、间盘及寒性脓疡的周边有异常对比增强。临床有结核病史及结核中毒症状。
2、脊椎骨转移瘤
病变椎体在T1WI上呈境界清楚的低信号,T2WI上呈高或等-低信号;椎间盘形态、信号正常,未见破坏改变;肿瘤易累及椎弓根和附件。增强扫描后,病变椎体内可见异常对比增强。
3、免疫性椎间盘炎
通过影像学方法鉴别脊柱化脓性骨髓炎与免疫性椎间盘炎很困难。MR检查示椎体破坏,信号呈长T1、长T2改变,椎间盘呈不同程度的肿胀增厚或破坏、碎裂。患者体温升高,应用抗生素治疗有效是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要点。免疫性椎间盘炎患者无细菌感染征象,体温一般不升高,并且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其致病机制为椎间盘中的胶原组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迟发T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即椎间盘炎。
4、退行性病变
椎体边缘可有增生改变,相邻椎体边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椎体边缘信号异常部分与正常部分分界清楚,附件无破坏。椎间盘变性改变: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椎旁软组织正常;行Gd-DTPA增强扫描椎体终板及相邻椎间盘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