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胫骨骨折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4浏览:

【病因】

 一、病因:

  直接暴力

  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或车轮碾轧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的外前侧。骨折线多呈横断型或短斜行。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性骨折。因胫骨前面位于皮下,所以骨折端穿破皮肤的可能极大,肌肉被挫伤的机会较多。

  间接暴力

  为由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或滑倒等所致的骨折,特点是骨折线多呈斜行或螺旋形。 二、胫骨容易骨折的原因:

  ①胫骨骨折多发于中下1/3的细弱部;

  ②胫骨前内侧面缺乏软组织,骨折易穿破皮肤形成开放骨折;

  ③胫骨周围缺乏肌肉包绕,营养较差,加之其滋养血管多由上而下,骨折后滋养血管受损,下行血供断绝,骨折后易发生骨折愈合迟缓甚或不愈合;

  ④小腿部软组织薄,缓冲余地小,损伤后瘀肿多较严重,易影响血液循环而发生骨筋膜间区综合征,处理不及时将发生严重后果;

  ⑤由于胫前内侧面缺乏肌肉,胫骨骨折后,由于肌力不平衡,多出现向前内侧突起成角畸形;

  ⑥小腿部肌肉到中下1/3以下,多移行为腱性组织,使小腿明显变细,且跟骨结节部又异常高突,而使小腿中段后侧之肌腹和跟骨结节各形成一个支点,其中间悬空,而使胫骨下段骨折后又易发生向后突起成角移位。

【症状】

  一、症状体征:

  胫骨骨干骨折 小腿肿胀、疼痛,可有畸形和异常动度。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因系关节内骨折均有关节内积血。

  二、检查:

  X 线片检查有助于骨折和骨折类型的诊断。

  三、诊断:

  伤后局部疼痛,迅速肿胀,小腿不敢负重,即可拟诊为小腿骨折。若见有成角畸形或骨摩擦征及假活动,则可肯定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不难得出诊断。

【饮食保健】

  暂无相关资料。

【护理】

  除胫骨下段横形骨折常见迟延愈合者外,一般的胫骨折,均可在4~8周内获得愈合。只要纠正了胫骨的重叠移位,保持良好的力线不使成角或旋转,一般预后均良好。胫骨轻度侧方移位,腓骨错位愈合,均不影响功能。在固定过程中,需积极练功,防止足下垂。

【治疗】

  暂无相关资料。

【检查】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可行X光检查。

【鉴别】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并发症】

  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1.筋膜间隙综合征 小腿部骨折或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发生血肿、反应性水肿,使筋膜间隙内压力增高时,可以造成血循环障碍,形成筋膜间隙综合征。其中以胫前间隙综合征的发生率最高。

  胫前间隙位于小腿前外侧,胫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第3腓骨肌、腓总神经和胫前动、静脉位于其中,当发生胫前间隙综合征时,小腿前外侧发硬、压痛明显,被动伸、屈各趾时疼痛加剧。疼痛情况与腓神经受压程度有关,早期

  可出现第1、2趾蹼间感觉减退,继而发生长伸肌、趾长伸肌、胫前肌麻痹。由于腓动脉有交通支与胫前动脉相通,因此早期足背动脉可以触及。

  除胫前筋膜间隙外,胫后处3个间隙亦可发生本综合征。其中以胫后深间隙综合征的发生率较胫后浅间隙及外侧间隙高,特点为后侧间隙疼痛、跖底麻木、足趾屈曲力减弱,被动伸趾时疼痛加剧,小腿三头肌远端内侧筋膜张力增加,压痛明显。如症状持续发展未及时处理,可以发生间隙内肌群缺血挛缩,形成爪形足。行小腿内后侧切口,自比目鱼肌起始部,纵行切开深层筋膜,必要时同时将肌外膜切开,可以达到减压目的。

  胫前间隙综合征是间隙内压力持续增加,血管痉挛,组织渗透压增加,组织缺血缺氧所形成的。尤其软组织有明显挫伤的闭合性胫腓骨骨折病例,有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的可能,故应尽早进行骨折复位,并静脉滴注20%甘露醇,以改善微循环,及减轻水肿,并严密观察。

  除筋膜间隙综合征外,胫前间隙下口近踝关节部,胫前肌, 长伸肌、趾长伸肌腱紧贴胫骨。该部骨折愈合,骨痂形成后可使肌腱遭受磨损,引起症状,必要时亦应手术切开筋膜进行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