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4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当踝关节跖屈位时,小腿突然受到强有力的向前冲击力,可致踝关节后脱位。当踝关节背伸位,自高处坠落、足跟着地,可致踝关节前脱位,当压缩性损伤使下胫腓关节分离时,可致踝关节上脱位。
(二)发病机制
1.踝关节后脱位 由于踝穴前宽后窄,踝关节跖屈位时,小腿突然遭受强有力的向前冲击力,踝关节前方韧带较软弱,又无像跟腱一样的肌腱保护,使距骨脱至踝穴的后方。这种后脱位,可合并有一侧或两侧踝骨折,或胫骨后唇骨折(后踝骨折)。极少数的无骨折,只有韧带撕裂伤。可见内外踝由于距骨被强力脱出,而出现分离现象。
2.踝关节前脱位 足在强力背伸位时,如自高处坠落、足跟着地,致胫骨下端前唇骨折,距骨向前滑出,形成前脱位。由于这种背伸位受伤的姿势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见,故此种脱位罕见。
3.踝关节向上脱位 在压缩性损伤下胫腓关节分离,距骨向上突入胫腓骨间。此类脱位罕见,多伴有胫骨下端粉碎骨折及腓骨骨折。
受伤后踝部即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和触痛。后脱位者胫腓骨下端在皮下突出明显,并可触及,胫骨前缘至足跟的距离增大,前足变短;前脱位者距骨体位于前踝皮下,踝关节背屈受限;向上脱位者外观可见伤肢局部短缩,肿胀剧烈。
外伤史,临床表现中局部症状、疼痛、肿胀、畸形和触痛。后脱位者胫腓骨下端在皮下突出明显,并可触及,胫骨前沿至足跟的距离增大,前足变短;前脱位者距骨体位于前踝皮下,踝背屈受限;上脱位者外观肢短缩。常规X线片能够确诊。CT扫描可发现细微骨折。
踝部损伤是日常生活、军体活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为了减少这类伤患的发生,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工作效益,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对踝部损伤的预防工作。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种形式,对这类损伤的病因、预防方法进行科普教育和宣传。如避免穿高跟尖底鞋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疾行,是预防踝部损伤的重要措施。
2.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规范操作,检查防护设备,按常规着防护装备。保持正确体位,避免不良姿势,防止急性扭伤和慢性劳损。
3.适当的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踝部损伤的发生和将损伤减低至最小限度,使薄弱、松弛的踝部韧带和软组织得到增强,增加踝关节活动的柔韧性及骨的刚度。
4.损伤后要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治疗措施。不可急于过早活动,要经过充分的休息、制动,使损伤组织得到良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