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3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硬脊膜下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发病机制
硬脊膜下脓肿大多数由远处的感染灶(如疖病)经血行散播到硬脊膜下间隙,少数继发于腰背部中线的先天性皮肤窦道(或藏毛窦)感染以及脊柱手术或麻醉、腰穿等操作后感染。糖尿病和静脉药物滥用则是诱发危险因素。
常见表现有:发热(>50%),腰背痛或神经根痛(85%),运动障碍(82%),感觉缺失(58%),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53%)。
与硬脊膜外脓肿很相似,硬脊膜下脓肿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热伴或不伴有腰背痛或神经根痛;第二阶段:出现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第三阶段:包括受损节段以下的肢体瘫痪和完全性感觉消失。症状持续时间1天~1年,但大多数病例的发展是在2~8周之间。硬脊膜下脓肿最多见于腰段,其次是胸段,再其次是颈段。
脊髓造影诊断硬脊膜下脓肿的准确率相当高,可是如果无梗阻则难以定位。然而,即使利用MRI,明确区分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脓肿也是非常困难的。若伴有椎体骨髓炎或椎间盘间隙的感染则提示是硬脊膜外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