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1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发于外阴及肛门部者可为大肠杆菌或变形杆菌。肥胖、多汗、局部卫生欠佳、搔抓等因素,均易诱发本病。由于某些原因,如大汗腺口角化或排除不畅,可招致细菌感染而引发本病。本病可与聚合性痤疮、化脓性穿凿性毛囊周围炎同时存在,称为毛囊阻塞三联症(follicular declusion triad)。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湿热侵渍,下注肛周,蕴结不散;或心脾两虚,健运失职,痰湿内生,结聚肛门而发。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复杂,可能与体内激素失衡、胚胎发育不良、局部潮湿、吸烟过多、细菌感染等诸多因素有关,细菌侵入汗腺、毛囊及与相通之导管,迅速繁殖,放出霉素,使腺管发炎、水肿、阻塞、化脓,在皮下蔓延扩散,形成多个脓肿。其间窄道相互通连,以致造成反复感染,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和厌氧链球菌。本病感染的细菌有一定的规律性,腋部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特别是革半氏阴性球菌,会阴部主要是厌氧链球菌;肛门和生殖器主要是F组链球菌感染。
大汗腺、皮脂腺和它们开口所在的毛囊,在发育上都受雄激素的控制。青春期开始分泌,活动的最高峰是在性活跃期。女性绝经后,大汗腺逐渐萎缩,分泌功能明显的减弱。本病的发病完全与大汗腺的活动一致,青春期以前从不发病,绝经期后不再发作。有文献报告1例阉人用雄激素后发生本病。因此,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病理上,均表明本病是一个雄激素依赖性疾病。
局部卫生欠佳、多汗、吸烟、搔抓、磨擦等各种刺激因素,均易诱发本病。
(二)发病机制
Shelleyhe和Cahn(1995)在实验模型中发现,粘胶带堵塞毛囊口之后,细菌感染可导致远端大汗腺导管发生角质性栓塞,大汗腺导管扩张,出现炎症。堵塞的大汗腺导管破裂后,炎症向邻近大汗腺扩散,形成脓肿、破溃、纤维化。
化脓性汗腺炎多在青春期后出现症状,常发生在身体健康、皮肤油脂过多、常有痤疮的青壮年人。初起为在骶会阴、阴囊区单发或多发的、皮下或皮内大小不等、与汗腺毛囊一致的炎性条索状硬结、脓疱或疖肿。以后化脓发生溃疡,瘘道形成,红肿明显,自觉疼痛,溃后排出恶臭的糊状脓性分泌物。但病变仅位于皮下,不深入内括约肌。随着第一个窦道形成,许多窦道相继形成,融合成片,皮下发生广泛坏死,皮肤溃烂,可扩展到肛门周围、阴囊、阴唇、骶尾部、臀部、腰部和股部,愈合后常导致硬化和瘢痕形成。常瘵有发热、全身不适、淋巴结疼痛肿大及肛周出现藏毛瘘。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或并发内分泌和脂肪代谢紊乱等症状。
热敷:将一个温暖,潮湿的布患处,打开毛孔,冲洗出来的面积。
清洗患处:用温和的清洁剂,以保持该地区的清洁,如果需要,应用抗生素在患处,一旦它被清洗和干燥。
宽松的衣服:穿着舒适的衣服,是不是太紧张,不要摩擦皮肤,防止皮肤刺激。
剃须:避免剃须如果可能的话,因为它可以刺激皮肤。
吸烟:虽然还不能证明,吸烟可能会使化脓性汗腺炎恶化。戒烟是一种健康的选择,并可能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
减肥:超重会导致更多的皮肤相互
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避免出汗时冷水浴面。
2.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3.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4.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
1.内分泌检查。
2.汗腺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组织病理:初起时大汗腺附近有很多中性粒细胞,还有密集成团的葡萄球菌。以后小汗腺也可受累,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最后腺体被破坏,周围有异物巨细胞浸润。愈后皮肤附件均被破坏,并形成广泛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