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斜颈,肛管内括约肌失弛缓症)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1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 如直肠无力、支持肛管内括约肌的神经异常,是超短型巨结肠的一种特殊类型。

  2.长期忽视便意 直肠内粪便达一定量使其内压升高时,就会产生便意。便意是直肠充胀时通过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本体感觉和脏器感觉。如果忽视便意,就使外括约肌收缩,进而激发内括约肌收缩,反射性引起直肠壁松弛,内压下降。长期忽视便意,使这一反射成为习惯,就会导致内括约肌痉挛。

  3.器质性改变 如肛管内括约肌长期痉挛性收缩最终也可导致肥厚变性,即功能性改变转化为器质性改变。

  (二)发病机制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症状】

  主要为无痛性排便困难,便意淡漠或无便意,大便干燥,部分病人有会阴部酸胀不适感。肛门直肠指诊内括约肌弹性增强,可有触痛,肛管压力增高,甚至指尖进入肛管都很困难。直肠内有较多粪便蓄积。

  肛管内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是一种肛管直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并不少见,根据临床症状和直肠指诊,本病诊断并不困难。

【饮食保健】

【护理】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检查】

  1.排粪造影 可观察到:①肛管不开放,直肠颈部呈对称性囊状扩张,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呈萝卜根样改变;②静息相见直肠扩张明显,甚至出现巨直肠;③钡剂不能完全排空。

  2.肛肠压力测定 肛管的静息压主要靠内括约肌维持,故本病患者的静息压明显高于正常。此外,IAS松弛反射幅度下降或不能引出,对诊断有肯定意义,表现在气囊扩张直肠时,肛管压力下降不明显或上升。

  3.直肠最大耐受量明显升高。

  4.盆底肌电图 内括约肌肌电图的放电频率和放电间隔,以及扩张直肠时有无电节律抑制,对诊断本病及鉴别其他出口梗阻性便秘有重要意义。

【鉴别】

  应与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相鉴别。本病指诊时,内括约肌弹性增强,肛管压力高,甚至指尖进入肛管困难,而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指诊时,内括约肌松弛,可进入肛管,但仅在耻骨直肠肌段有狭窄或肥厚。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