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1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肛管周围慢性炎症(如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滥用泻药及盆底肌痉挛等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①缓慢、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②排便需灌肠协助或服泻剂,泻剂用量逐渐加大;③排便时过度用力,常大声呻吟,大汗淋漓;④排便时间过长,每次常需0.5~1h;⑤便次频繁、有排便不畅感;⑥排便前后常有肛门及骶后疼痛,或直肠下段有重压感。
病人有慢性便秘史,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排便频繁、排便时间延长;直肠指诊,耻骨直肠肌明显肥大、触痛;肛管测压排便反射曲线异常,括约肌长度增加,排粪造影显示“搁架征”等,可明确诊断。
1.直肠指检 肛管紧张度增高,肛管长度延长,耻骨直肠肌较肥大,有时呈锐利边缘,常有触痛。
2.肛管压力测定 静止压及收缩压均增高,括约肌功能长度增加,可达5~6cm。
3.气囊逼出试验 50ml气囊自直肠排出时间延长(常超过5min)或不能排出。
4.盆底肌肌电图 耻骨直肠肌有显著异常肌电活动。
5.结肠传输功能检查 有明显的直肠滞留现象。
6.排便动态造影 各测量值尚正常,但静止、摒便及排便相显示肛直角变小,肛管变长,造影剂不排或少排和耻骨直肠肌“搁架征”,即静坐、提肛和力排时耻肌直肠肌部均平直不变或少变呈搁架状。
本病应与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相鉴别,后者是以盆底肌群痉挛性收缩为主的一种功能性疾病。
正常人在静息时,耻骨直肠肌呈收缩状态,而在排便时该肌松弛,以利粪便排出。若摒便时,耻骨直肠肌不松弛反而收缩加强,将影响排便。此时在排便动态造影中可见肛管直肠角在摒便时不增大,仍然保持原来的90°左右或更小。Kujipers认为,摒便期间这种持续的收缩代表盆底肌的肌肉功能障碍,而不是排便动态造影期间出现的一种随意收缩,他把这种持续性收缩取名为盆底肌痉挛综合征。这种功能性障碍的原因尚不清楚,与其他功能紊乱的原因相似,心理因素可能也起作用。该综合征也常与会阴下降、直肠的套叠、直肠前突合并存在。治疗以恢复正常肌肉的功能为主。与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鉴别是,前者表现为盆底痉挛而无肌纤维肥大,肛直角虽小,但排便动态造影时各状态X线片上有变化,且无“搁架征”。后者多可见“搁架征”,肛管较长,肛直角小,在整个排便动态造影过程中钡剂常不排出或少量排出。诊断有困难时,直肠指诊可协助鉴别。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可能是一种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