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子宫切除术后会阴疝(子宫切除后盆底疝)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30 08:51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损伤 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包括子宫骶韧带、主韧带、直肠阴道隔等,在子宫切除术中可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袭、损伤,直接造成直肠前盆底薄弱。

  2.术中未将阴道穹隆固定于冠状韧带和子宫骶韧带 一些学者已证实,术中如能将阴道穹隆顶端与子宫骶韧带缝合固定,其发生率可大大降低。

  3.盆底、阴道组织松弛 老年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盆底组织逐渐退行性变、松弛,阴道亦随年龄的增长和绝经后逐渐松弛。

  4.腹内压增高 如便秘、咳嗽或其他导致慢性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可诱发本病。

  5.盆腔扩大、盆底降低 子宫切除术中未封闭Douglas窝,可使盆腔扩大、盆底降低,大量腹腔内容坠入,加之腹内压增高和盆底薄弱,盆腔腹膜逐渐疝出而发病。尤其术后10年以上发病者,多与年龄大、盆底及阴道组织松弛、便秘关系密切。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疝内容物主要为小肠、乙状结肠、大网膜,常伴阴道穹隆脱垂,有时可以与中位直肠前突并存。

【症状】

  约2/3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有排便困难、肛门部坠胀、便不尽感、排便中断和按压肛周方能排出粪便等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长期用力排便,年龄的增长和绝经后盆底、阴道逐渐松弛,症状逐渐加重,约近1/4的病人于术后2~10年发生直肠排空障碍型慢性便秘。

  体检:令病人蹲位作模拟排便动作,在肛门和阴道之间可见突出一软包块,甚至有阴道后壁及双侧大阴唇隆起。局部薄弱、松弛,并有咳嗽冲动感。直肠、阴道双合诊或三合诊可扪及两者间有肠袢等疝内容物存在。

  1.病史 既往有子宫切除手术史,术后出现便秘。

  2.体格检查 双合诊或三合诊扪及疝内容物存在。

  3.排粪造影、同步排粪造影或盆腔造影检查 显示盆底腹膜异常降低,对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国内张连阳等学者曾报告同步排粪造影或盆腔造影3例,其中2例可见乙状结肠疝入,1例直肠与阴道间距为4cm,1例同时合并中位直肠前突,2例合并直肠内脱垂。

【饮食保健】

  子宫切除术后会阴疝食疗(仅供参考,具体需要询问医生)

  【处方 1 】

  组成: 青椒 60 克, 芹菜 300 克, 苹果 400 克, 盐和胡椒适量。

  制作与用法: 青椒蒂不除, 将以上菜和水果切细放入榨汁机内榨汁, 加盐和胡椒调味饮用。

  主治: 疝气。

  【处方 2 】

  组成: 荔枝核 50 粒, 陈皮 9 克, 硫磺 9 克。

  制作与用法: 上料共研细末, 用盐水打糊为丸, 如绿豆大。每次 10 粒, 每日 2 次。

  主治: 疝气。

  【处方 3 】

  组成: 龙眼核。

  制作与用法: 龙眼核 (去皮) 炒黑研末, 每次 5~10 克, 早晚用高粱酒送服。不会饮酒者, 半汤半酒送下。或龙眼干 14 粒, 鲜榕树须 20 克同煎服, 连服 3~4 次。

  主治: 疝气。

  【处方 4 】

  组成: 枇杷核 10~20 克。

  制作与用法: 上料水煎服, 每日 2 次。

  主治: 疝气。

  【处方 5 】

  组成: 杨梅新根 60 克。

  制作与用法: 杨梅新根洗净、切碎、水煎。酌加酒和红糖调服。

  主治: 疝气。

  【处方 6 】

  组成: 荔枝核, 小茴香, 桂圆核,升麻。

  制作与用法: 上料各等份焙干研末。空腹服 3 克, 再以升麻 3 克水酒煮服。

  主治: 疝气偏坠、小肠气痛。

  【处方 7 】

  组成: 橘核、小茴香各等份。

  制作与用法: 上料分别炒焦研末, 混匀。每次 5~10 克, 临睡前以热黄酒送服。

  主治: 小肠疝气、睾丸肿瘤。

  【处方 8 】

  组成: 荔枝蒂 3 个。

  制作与用法: 荔枝蒂焙焦研末, 适量黄酒送服。

  主治: 疝气痛。

  【处方 9 】

  组成: 樱桃核 60 克, 醋。

  制作与用法: 樱桃核与醋同炒, 研末。每次 15 克, 开水送服。

  主治: 疝气痛。

  子宫切除术后会阴疝患者吃什么好?

  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少渣滓,以免排粪次数增多。

  有习惯性便秘或排粪不畅的病人,平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粪便柔软,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成人大便时,姿势宜斜卧,不宜直立 ,注意调理饮食,避免便秘或腹泻。

  子宫切除术后会阴疝患者最好不要吃什么?

  患者不宜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油、芥末、辣椒等;不宜过食油腻;不宜食用带鱼、螃蟹等发物。

【护理】

  疝瘕 ,病名。寒邪与脏气相搏,结聚少腹,冤热而痫,溲出血液者。亦称疝(疒^颓)、蛊者。《素问·玉机真脏论》:“脾风勿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虽有结瘕而虚假可推移,故谓之疝瘕也。由寒邪与脏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小腹痛。”《类证治裁》卷七治用乌头栀子汤加橘核、桃仁、吴萸。

  大全云:妇人疝瘕,由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风冷入腹,与血相结所生。疝者,痛也。瘕者,假也。结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动也。妇人之病,有异于丈夫者或因产后血虚受寒,或因经水往来,取冷过度,非独因饮食失节,多挟于血气所成也其脉弦急者生,虚弱小者死。尺脉涩而浮牢,为血实气虚,其发腹痛,逆气上行,此为胞中有恶血,久则结成血瘕也。(巢氏止言胞门伤,而此宜指胞中恶血,亦本病源来)

  薛氏曰:子和云: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若血涸,月事不行,行后小腹有块,或时动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女子亦有疝男子亦有瘕)

【治疗】

【检查】

  排粪造影、同步排粪造影或盆腔造影检查可显示盆底腹膜异常降低。

【鉴别】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