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乙状结肠扭转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30 08:38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乙状结肠襻好发扭转,与下列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 乙状结肠过长,而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处又短窄,近侧和远侧两侧肠管接近,肠襻活动度大,这是容易发生扭转的解剖基础。

  2.病理因素 在上述解剖因素的基础上,如盆腔发炎、粘连、瘢痕形成,使乙状结肠系膜根部短缩。肠壁或肠系膜内有肿大淋巴结、肿瘤、囊肿等,可能是形成扭转的诱因。

  3.结肠动力改变 饱餐、食物内纤维残渣过多、大便秘结、肠内蛔虫团、先天性巨结肠等,可使肠襻的本身重量增加,由于重力关系,体位姿势突然改变,容易发生扭转。滥用泻剂、精神病患者、腹部外伤可使肠蠕动亢进。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低钾血症等又多有肠麻痹。实践证明,肠动力异常变化与肠扭转有密切关系。

  (二)发病机制

  乙状结肠扭转可以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扭转对肠管血循环的影响程度,主要决定于扭转的多少和松紧程度,如扭转180°时,肠系膜血循环可无绞窄,仅位于乙状结肠壁后面的直肠受压而出现单纯性肠梗阻。扭转超过360°时,必将造成绞窄性闭襻性肠梗阻。肠腔内气、液体积增加,乙状结肠因扭转而过度膨胀,最初是静脉血流停止,充血、血栓形成再进一步加重循环障碍,动脉血流也将停止。扭转肠襻成为一个理想的厌氧环境,数小时内厌氧菌和需氧菌可同时大量繁殖,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破坏,通透性增加,肠道内细菌及其某些有毒物质,一方面可漏入腹腔而吸收入血,另一方面可直接侵入门静脉系统,发生菌血症和毒血症。严重者最终死于感染性和低血容量性混合性休克。

  慢性扭转多有反复发作病程,可自然回复,无明显血循环影响。

【症状】

  乙状结肠扭转者多有慢性便秘史。以腹痛和进行性腹胀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根据其发病的缓急可分为亚急性型和急性暴发型。

  1.亚急性型 常见,约占乙状结肠扭转的75%~85%。多为老年病人。发病缓慢,过去有不规则腹痛发作史和经排便排气后腹痛消失的病史。主要症状为中下腹部的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无排便排气;恶心、呕吐,但呕吐量少,晚期呕吐有粪臭味。进行性腹胀为其特点。

  查体:病人一般情况较好,腹部明显膨胀,腹胀为不对称性,以左侧为甚。除肠坏死外,腹部仅有轻度压痛,无显著腹膜刺激征,有时可触及有压痛的囊性肿块。听诊有高调肠鸣音或气过水声。

  高龄病人或体质衰弱者,病程长时可有休克表现。

  2.急性型 少见,多见于年轻人。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为典型的低位肠梗阻表现。腹痛严重,为全腹弥漫性疼痛;呕吐出现早而频繁。因大量体液丢失,病人易发生休克。

  查体:腹胀较亚急性者为轻,腹膜刺激征表现明显,全腹均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明显,肠鸣音消失,提示可能发生肠坏死。

  慢性便秘者,既往有多次腹痛。此次起病急骤,有典型的低位肠梗阻表现,如左下腹绞痛、腹胀、呕吐等,可疑为乙状结肠扭转。体检见明显腹胀,左下腹可扪及到扭转的肠曲等;X线平片见巨大胀气的扭转乙状结肠襻,钡灌肠示钡剂在扭转处受阻,或呈“鸟嘴”样畸形,或为锥形狭窄即可明确诊断。

【饮食保健】

【护理】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检查】

  1.X线检查

  (1)腹部X线平片:可见腹部偏左明显充气的巨大孤立肠襻,自盆腔达中上腹部,甚至可达膈下,占据腹腔大部,形成所谓“弯曲管”征。在巨大乙状结肠肠襻内,常可看到两个处于不同平面的液气面。左、右半结肠及小肠有不同程度的胀气。

  (2)钡剂灌肠造影:钡剂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受阻,钡柱尖端呈锥形或鸟嘴形。且灌肠之容量往往不及500ml(正常可灌入2000以上),并向外流出,即可证明在乙状结肠处有梗阻。此项检查仅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早期扭转病例,当有腹膜刺激征或腹部压痛明显者,禁忌钡灌肠检查,否则有发生肠穿孔之危险。

  2.乙状结肠镜检查。

  3.低压盐水灌肠实验 灌入生理盐水<500ml,即可证明扭转梗阻在乙状结肠。

【鉴别】

  急性乙状结肠扭转合并肠坏死或穿孔时,需与消化道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等相鉴别,常需进行急症手术探查。

【并发症】

  急性乙状结肠扭转常并发肠坏死或穿孔,临床表现出急腹症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