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小肠扭转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30 07:58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解剖异常 肠系膜过长及肠系膜未固定于后腹壁者,致使肠袢活动度较大,多发生扭转,多为先天畸形,小肠的Meckal憩室、小肠的旋转不全,都是肠扭转的原因,但也有一些病例无明显原因。先天异常可能存在种族差异,至少各国发病率有明显的不同,如前苏联、芬兰、波兰较多见,而英美却少见。如先天性小肠旋转异常,肠袢两端间的距离因解剖异常或炎性粗糙而过短,肠系膜因有炎性粘连而致系膜根部有缩窄者;肠袢因索带状的粘连而固定于腹部的某一点者,亦可引起肠袢扭转。

  2.诱发因素 小肠扭转除上述因素外,还需诱发因素才能促使扭转形成,主要为肠袢的重力作用或体位的突然改变所造成的梗阻性因素。在我国,农村中肠扭转发病率较高,这是与食物中纤维素过多和餐后劳动有关。饱食后肠管重量增加,促使肠蠕动加强。当餐后立即参加剧烈劳动,身体前俯时,由于重力而下垂的肠袢向某一方向旋转产生轻度扭转,而当身体突然直立时,由于惯性关系肠系膜继续旋转而加重了扭转的程度,便可产生急性完全性肠扭转。食物中纤维残渣过多,肠腔中因便秘及蛔虫团块等的积滞而重量明显增加。

  小肠扭转对肠梗阻发生取决于受累肠袢的长度,如扭转的肠袢短小,管腔极易梗阻;扭转的肠袢较长,肠袢的扭转可不明显,亦不发生梗阻症状。

  (二)发病机制

  小肠梗阻的儿童患者多为肠道发育畸形所致;成年患者多继发于一定的病理基础之上,如手术后局部的粘连、肠系膜肿瘤、系膜过长等,小肠扭转多为顺时针方向,通常超过270°。小肠扭转发生后是否有肠梗阻的表现还与发生扭转的肠袢长短和扭转的度数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而言。扭转的肠袢短小时更容易出现梗阻,而肠袢较长时,一般需要扭转180°~360°以上时才会造成梗阻。小肠扭转发生后其系膜也随之发生扭转,肠系膜血管被扭曲压迫,影响肠袢的血运,容易发生肠穿孔和腹膜炎。

  扭转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后者有时可自行回复,也可能发展为完全性。扭转可涉及部分小肠或全部小肠,也常见于乙状结肠。扭转使系膜绞窄,先压迫静脉,回流受阻,组织充血水肿;继而发生动脉供血障碍。肠管早期肿胀,呈紫红色,颜色逐渐转暗,最后成为黑色,失去弹性和光泽,并有血性渗出及臭味。肠腔有较多血性液。肠系膜水肿增厚,可有出血。

【症状】

  小肠扭转表现为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常有饱食后剧烈活动等诱发因素,发生于儿童者则常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有关。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腹部绞痛,多在脐周围,常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腹痛常牵涉腰背部,病人往往不敢平仰卧,喜取胸膝位或蜷曲侧卧位;呕吐频繁,早期腹胀不明显,压痛较轻,无明显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可以没有高亢的肠鸣音。随时间的推移,腹胀明显并逐渐加剧,有时呈不对称性腹胀,腹部压痛和肌紧张。腹部有时可扪及压痛的扩张肠袢。

  本病以急性完全性肠梗阻为特点,于体位改变后出现突发性剧烈腹部绞痛,可伴腰背部牵涉痛;随时间的推移,腹胀明显并逐渐加剧,有时呈不对称性腹胀,腹部压痛和肌紧张,强迫体位。腹部X线检查符合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可见空肠和回肠换位,或排列成多种形态的小跨度蜷曲肠袢等征象。超声和CT检查,可见“漩涡征”。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告诫人们避免饱餐后立即进行体力劳动,有习惯性便秘的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应设法通便并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对肠蛔虫症、巨结肠症等,应予以早期治疗。

【检查】

  白细胞升高:白细胞明显升高(>15×109/L)可于早期出现,这可能是肠缺血痉挛引起的一种应激反应。

  1.腹部X线平片 可见小肠普遍胀气和多个液平面(图2),有时可见假肿瘤征、车轮状或花瓣样小肠影或出现空、回肠换位征。但如果全小肠扭转,则可能仅见胃和十二指肠胀气,小肠积气不明显,或仅偶见小液平面(图3)。

  

【鉴别】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并发症】

  小肠扭转后期可出现腹水、腹膜刺激征及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