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髂骨取骨后盆侧腹壁疝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29 08:55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取骨导致局部缺损、薄弱 髂骨取骨后盆、侧腹壁疝与切口或腹膜裂开无关,髂骨取骨不当,导致盆、腹壁缺损、薄弱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1)取骨不当和过大,导致盆壁局部缺损。

  (2)下腹侧腹壁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等构成。其中:腹外斜肌起于下位7对肋骨的外面、腰背筋膜、髂嵴外缘以及腹股沟韧带;腹内斜肌起自下位5对肋骨、腰背筋膜、髂嵴中央部以及腹股沟韧带外1/2;腹横肌始自下位5对肋骨、腰背筋膜、髂嵴内侧缘,止点在腹股沟韧带的外1/3。髂嵴、部分髂翼的内外板和髂前上棘被切除,造成了盆壁局部骨缺损并使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股沟韧带止点失去附着处,而且取骨时未对损伤的腹壁肌肉起点和腹股沟韧带止点重新修复固定,其结果是除盆壁骨性缺损外,尚引起了较大范围的下腹壁松弛、膨出,为术后疝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基础。

  此外,本病发生后,随着病程的进展、疝块的增大,局部肌肉、腱膜受压萎缩退化加重,可使局部解剖结构日益薄弱、缺损增大。

  2.腹壁腱膜结缔组织薄弱,不能抵抗腹内压力 由于老年人脂肪组织的增多和脂肪的浸润,韧带及肌腱等组织退行变性,尤其老年多产妇,在反复妊娠的过程中,腹壁肌肉牵拉受损而薄弱,可致腹壁组织松弛、薄弱。此外,本病患者多因骨折不愈合,行植骨手术。手术后卧床时间长,全身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加速了肌肉组织的退变。

  3.腹压增高 老年患者多伴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或长期咳嗽,以及长期习惯性便秘病史,或因手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卧床期间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等因素,可使患者腹内压增高,促进了疝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症状】

  多见于老年人和多产妇女。早期因术后卧床,症状不明显。在骨折愈合后下床活动时发现取骨切口及下腹侧腹壁隐痛不适、逐渐疝出,站立时明显,卧位消失。由于疝环大,极少嵌顿。查体可见取骨手术切口瘢痕、下侧腹壁凸出,并可触及骨缺损和疝环边缘,疝内容物均可还纳。

  1.病史 患者既往有骨折不愈合,行髂骨取骨、植骨术病史。

  2.临床特点 老年多产妇女,在骨折愈合后下床活动时取骨切口及下腹侧腹壁隐痛不适,站立时疝出,卧位消失。查体可见下侧腹壁凸出,并可触及骨缺损和疝环边缘,疝内容物均可还纳。

【饮食保健】

【护理】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治疗】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鉴别】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并发症】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