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盆底腹膜疝(盆底腹膜膨出)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29 08:48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盆底腹膜疝是由于盆底肌的薄弱、盆底腹膜过度松弛、阴道后壁上部筋膜支持结构损伤,在长期腹内压力增高的作用下,Douglas陷窝逐渐加深,盆底腹膜腔扩展、凸至正常无腹膜的直肠与阴道之间而形成。

  1.盆底肌肉变性、松弛,导致盆底脱垂 多见于老年肌肉及纤维结缔组织退变和肥胖者。

  2.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变性、松弛、薄弱 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包括子宫骶韧带、主韧带、直肠阴道隔等,女性在反复妊娠、分娩等的过程中易导致子宫骶韧带、主韧带、直肠阴道隔等反复受牵拉、扩张损伤,可导致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损伤其变性、松弛、薄弱。

  3.腹内压增加 某些慢性疾病,如习惯性便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可使腹内压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发病机制

  盆底腹膜疝的疝囊由盆底腹膜凸至正常无腹膜的直肠前区域而形成。疝内容物多为小肠、乙状结肠,子宫和大网膜亦可疝入。

  1.病理生理 与其他腹外疝不同是,盆底腹膜疝的疝环口很大,极少引起完全性肠梗阻,但导致功能性出口处梗阻性便秘,其机制为:

  (1)疝内容物直接压迫直肠、肛管,并封闭了肛管上口,妨碍了粪便的排出。且愈用力排便,疝内容物对直肠前壁的压力愈大,粪便排出就愈加困难。

  (2)疝内容物将直肠挤压至骶骨表面,使粪便停滞直肠、乙状结肠交界以上,不能进入直肠并诱发排便反射,致使水分吸收,大便干结而难以排出。

  (3)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时,多见于系膜过长或乙状结肠冗长患者,当其疝入直肠与阴道之间时,可使乙状结肠扭曲成角,阻碍粪便通过等。

  据文献报道,本病常同时伴有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膀胱膨出、子宫或阴道脱垂、会阴下降综合征等疾病。在排便困难的患者中约18%由小肠疝入直肠与阴道之间引起,其中1/3合并有直肠(内)脱垂。Fenner报道234例排粪造影者中有9例为乙状结肠疝;Jorge报道463例排粪造影者中有24例为乙状结肠疝。

  2.病理分型

  (1)按盆底腹膜疝入位置分型:Bremmer在排粪造影和盆底腹膜造影的基础上,将盆底腹膜疝分为3种类型:

  ①直肠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疝囊位于直肠壁套叠内的一种疝,与直肠前陷凹滑动性内疝、直肠(内)脱垂时的直肠壁内疝相同。

  ②间隔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盆底腹膜(疝囊)凸入到直肠阴道隔中,并压迫阻塞阴道和直肠,可达会阴水平。

  ③阴道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疝囊突入阴道内的一种疝,在静息状态下,疝囊中并无疝内容物,当腹内压增加(如用力排便)时,小肠、乙状结肠、大网膜或子宫等在腹内压的推动下才会进入疝囊;有学者将视为间隔型盆底腹膜疝发展、恶化的结果。

  (2)按疝内容物分型:

  ①肠疝(hernia of sigmoid):是指疝内容物为小肠的盆底腹膜疝,疝内容物可压迫阻塞阴道和直肠。其发生是长期用力排便、分娩所致盆底横纹肌的神经性损伤等因素所引起的盆底肌缺陷所致,而并非Douglas陷窝加深引起。某种程度上子宫切除后会阴疝属肠疝的一部分,故常易混淆。事实上两者在病因、病理及治疗上都不同。

  ②乙状结肠疝(sigmoicele):是指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的盆底腹膜疝,作为疝内容物的乙状结肠可发生扭曲成角并压迫直肠肛管。Jorge将其分为3度:

  Ⅰ度:是指疝入陷凹的乙状结肠肠襻在耻尾线以上。

  Ⅱ度:是指乙状结肠肠襻疝人耻尾线和坐骨尾骨线之间。

  Ⅲ度:是指乙状结肠肠襻疝入坐骨尾骨线以下。

  ③子宫疝(uterine hernia):指疝内容物为子宫的盆底腹膜疝,较常见的盆底疝为子宫内脱垂、后倒疝入,压迫直肠于骶骨之上,产生梗阻性便秘症状。

【症状】

  症状

  (1)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或粪便排出困难,少数病人二者兼有。据统计,约有83%的盆底腹膜疝患者有明显的直肠排空障碍型便秘的症状,如排便困难时需过度用力,有便不尽感、肛门直肠胀感、重复排便等症状。排便障碍严重时,需手助排便,如有的病人在排便时感觉阴道、会阴部膨隆,常需按摩肛门周围或阴道后壁方能排出部分粪便。

  (2)其他症状:如心情烦躁、腹胀、腹痛、恶心、食欲不振、腰、骶尾部痛等等。

  2.体检 嘱病人做模拟排便动作时,直肠前壁有饱满感,阴道后穹隆区出现一膨隆。直肠、阴道双合诊可扪及两者间有肠襻等疝内容物存在。

  本病诊断无典型依据,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双合诊或三合诊、排粪造影和同步排粪造影盆底造影。

【饮食保健】

【护理】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检查】

  一般的体检对诊断意义不大,诊断主要根据排粪造影、同步排粪造影盆底造影。当盆底腹膜疝囊内有内容物时,可根据排粪造影时阴道与直肠间距或乙状结肠、小肠下缘在耻尾线以下来推测有肠道进入盆底腹膜疝内。对无内容物的盆底腹膜疝需行盆底腹膜造影诊断,该造影可明确显示盆底腹膜疝囊的大小、形态、水平等,是更可靠的方法。

  1.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检查前2~3h先口服造影剂,当用力排便时含有造影剂的小肠和(或)乙状结肠疝入直肠阴道之间,压迫直肠前壁和肛管上口,导致直肠内造影剂不能排出。Mellgren在2816例排粪造影中盆底腹膜疝检出率为19.0%,卢任华等报道其检出率为13.02%。但口服钡剂虽使小肠显影有利于肠疝的诊断,但同时增加了小肠重量,使其更易进入盆腔,有增加假阳性率的可能。

  2.同步排粪造影盆底造影 一些学者发现,虽然排粪造影前口服了造影剂,但有一些盆底腹膜疝确诊仍存有困难。Fenner报道7例临床诊断为乙状结肠疝的病人中5例经排粪造影未证实,而9例排粪造影诊断为乙状结肠疝的病人仅7例临床拟诊。Bremmer等人对22例有明显排便功能障碍、排粪造影发现有直肠阴道间隔增宽的患者,同步排粪造影盆底造影,除2例无腹膜疝出外,其余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疝出,9例有肠道进入疝囊。国内学者张胜本等报道采用同步排粪造影盆底造影,行力排相、排后黏膜相检查,均可见明显的疝囊、疝囊内容物(小肠或乙状结肠)及疝入肠襻下缘达到耻尾线以下。直肠型盆底腹膜疝均伴有直肠内脱垂或完全性直肠脱垂,除有病理性Douglas窝加深外,脱垂的直肠前壁浆膜层随直肠全层内脱垂的产生而形成疝,在静息状态下疝囊可不出现,但用力排便时和排便后疝囊明显增大加深,产生排便中断。结合盆底腹膜造影在力排、排空后黏膜相可以清晰显示直肠壁内疝的疝囊,这是确诊的可靠方法。阴道型盆底腹膜疝盆底腹膜造影可见造影剂充盈于直肠阴道间隙,用力便排时可抵达会阴体,并疝入阴道后壁。

【鉴别】

  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寒性脓肿、血肿、脂肪瘤、囊肿以及阴道、直肠脱垂相鉴别。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