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脾脏转移性肿瘤(脾脏转移瘤)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29 08:46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转移性脾肿瘤的原发灶可以是全身各个器官,来自血行播散的以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肠癌、胃癌、肾癌、子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黑色素瘤较为多见,淋巴途径的以腹腔脏器常见,常伴腹主动脉旁或脾周淋巴结肿大。通常,肿瘤脾转移可作为全身转移的一部分,少数情况下可作为乳腺癌、卵巢癌等原发病灶的惟一继发转移性器官。

  (二)发病机制

  脾脏转移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脾脏的静脉窦、红髓、白髓和小梁血管等处。镜检呈结节型或弥漫型,大小不等,境界清。大的结节可以伴有液化坏死区。广泛性脾脏转移性肿瘤可以导致脾脏增大,但脾脏轮廓尚能保存。

【症状】

  通常当癌症患者出现脾脏转移时,多已有广泛的脏器转移。脾转移癌一般不会引起巨脾症,脾脏只稍有增大,甚可完全正常。因此,临床上常无特殊症状。只有在脾脏明显增大时,可产生左上腹肿块、腹痛和周围脏器受压迫的症状。同样也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消瘦、贫血、腹水等征象。

  脾脏转移瘤的病人临床上大多有肿瘤病史,常伴有消瘦、乏力、低热、贫血等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少数病人可有左上腹不适或疼痛。体检可发现脾脏增大。病史、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在脾转移性肿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检查】

  1.CT及MRI表现 脾脏转移性肿瘤CT示脾脏正常大小或轻至中度增大,脾脏内有低密度、轮廓清或不清的占位病灶,其大小和数量不等。平扫时CT值平均为25Hu,也可呈囊性改变。少数转移灶呈等密度,平扫不能发现,而增强后表现为较正常脾实质密度略低的病灶。目前已有报道运用腹腔动脉内缓慢注入造影剂后于门静脉期做CT扫描,显示肝脏或脾脏内有无转移,其显示率较静脉内直接增强为高,能发现直径5~10mm大小的病灶。脾脏转移性肿瘤的病人大多伴有肝脏的转移,故在检查时应同时注意肝脏改变。

  脾转移性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呈不规则低信号区,可单发和多发,边缘清楚,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增高,其中有部分病例由于中心坏死含水量增加出现中心性高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由于肿瘤周围水肿也可在瘤周出现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水肿和坏死区可在低信号中出现更低信号区。如在转移瘤中出现出血,则又可呈高信号。脾脏很少单独发生转移,往往是同时累及肝脏和淋巴结。

  2.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比较 超声方法简便,但机器设备和操作者的经验可影响病灶的显示,一般直径10mm以上的病灶是可以发现的。区别病灶为实质性还是囊性是敏感的。此外超声还能检查腹部其他脏器有无累及,如肾上腺、肾脏、盆腔等。放射性核素仅能显示直径大于20mm的占位病灶,且形态显示较差,定性较难。MRI对脾脏内占位病灶的显示决定于脾脏和病灶的信号强度,以及是否为弥漫性。如果病灶内有液化坏死,则水分增加、T2延长,在T2加权图像上产生高信号,而在T1加权图像上有时很难发现。顺磁造影剂的应用可以缩短T1使病灶易于显示。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依次为超声、CT、MRI和放射性核素。上述方法的结合使用可相互弥补,提高检出率。

【鉴别】

  脾脏多发性转移主要应与淋巴瘤相鉴别。前者多数有肿瘤病史,而后者则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淋巴结肿大、骨髓象与血象异常。对于脾脏内囊性转移灶则需与脾脏的良性囊肿鉴别。囊性转移灶的壁往往增厚,可以有附壁结节形成,“牛眼”征或“靶心”征为典型表现。而脾脏良性囊肿壁菲薄且光整,CT值为水样密度。脾脏内单个转移结节则须与血管瘤、错构瘤及其他良性病变相鉴别,仅从形态上很难区分,但如果病人以前有肿瘤病史,则应考虑转移可能,短期随访观察也是有益的。

【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伴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胸腔积液,也有少数病例因自发性脾破裂而致出血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