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9 16:06浏览:
次
膈下脓肿常继发于腹内脏器穿孔和炎症,如急性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肝脓肿穿破常引起右膈下脓肿,而胃、脾切除后并发感染,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常引起左膈下脓肿。病源菌多数来自胃肠道,常为大肠杆菌、链球菌、克雷白杆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由胸腔化脓性疾病扩散至膈下者,则以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感染为主。
腹腔内炎性渗出物或脓液易积聚在盆腔而形成脓肿,最常见的原因是阑尾炎穿孔、女性生殖道感染所致的盆腔腹膜炎。
一、诊断隔下脓肿除临床表现外,常需通过辅助检查技术予以确诊。最常选用B型超声波检查,诊断正确率可达90%左右。
上腹部X线片和胃肠钡餐检查有助于确定脓肿的部位。因10~25%的脓腔内含有气体,故可见气液平面。其他的X线征象有:胃肠道移位、外来压迹,横膈抬高和肋膈角模糊,反应性胸腔积液等。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诊断正确率在90%以上,且能确定脓肿的部位、范围以及与毗邻脏器的关系。
B超导行下行诊断性穿刺是膈下脓肿最简便的诊断方法。必要时,尚可置管引流。
二、盆腔脓肿:已婚妇女尚可经阴道做盆腔检查,以鉴别为盆腔炎性肿块还是脓肿。盆腔B超超声波检 查有助诊断。排空膀胱后经直肠或阴道后穹窿穿刺抽到脓液便可确诊。
三、肠间脓肿:腹部X线片可发现肠壁间距增宽及局部肠襟积气。B型超声波,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可确定脓肿的部位及范围。
1、腹腔脓肿食疗方:
【药用部位】苦苣菜的全草。
【性味归经】苦,寒。①《本经》:“味苦,寒。”②《别录》:“无毒。”入心、脾、胃、大肠经;①《本草经疏》:“入心、脾、胃三经。”②《本草求真》:“入心、胃、大肠。”【功效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明目,和胃,止咳。治痢疾,黄疸,血淋,痔瘘,疔肿,蛇咬伤,咳嗽,支气管炎,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打汁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用药忌宜】①《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
1、预防:
阑尾切除术后腹腔脓肿的形成,因与手术处理失误有关,且后果较为严重,因此,应着重加以预防。
1)急性阑尾炎穿孔所致之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术中吸净脓液、切除阑尾后,应常规冲洗腹腔(可用0.9%氯化钠溶液500毫升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或卡那霉素0.5克),右髂凹(必要时连同盆腔)放置烟卷引流条。术后应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
2)阑尾炎症较重,周围之炎性坏死组织清除不完全时,右髂凹应放置烟卷引流,术后给予大剂量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3)阑尾根部及盲肠壁炎症坏死严重,残端结扎不牢靠,有形成粪瘘之可能时,除腹腔应放置烟卷引流外,最好将回盲部处理,待炎症消退后再放回腹腔。
膈下脓肿:腹内脏器炎症病变经治疗后,或胃、脾切除后病人体温下降,此后体温又重新上升,应考虑膈下感染可能。病人常以弛张发热为主要症状,39℃上下,伴大量出汗、纳差、乏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患侧上腹部持续性钝痛,可向肩背部放射,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有时可伴有呃逆。体检时患侧上腹部或背部有深压痛、叩击痛,严重时出现局部皮肤凹陷性水肿。因胸膜腔反应性炎症、积液,患侧肌基底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甚至可听到湿性啰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盆腔脓肿:盆腔腹膜的面积较小,吸收毒素的能力较差,因此,盆腔脓肿的全身症状较轻而局部症状却相对明显。在腹膜炎过程中,或盆腔手术后,职弛张发热不退,或下降后又复升高,并出现直肠和膀胱刺激征,应想到盆腔脓肿形成。表现为下腹部坠胀不适、里急后重、便意频数、粪便带有粘液;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直肠指检可发现肛管括约肌松弛,直肠前壁膨隆、触痛。
肠间脓肿:腹膜炎后,脓液被肠管、肠系膜、网膜包裹,可形成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脓肿。表现为低热,腹部隐痛。较大的脓肿可扪及痛性包块,并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因炎症所致的肠粘连,有时可出现肠鸡、腹痛、腹胀等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