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皮肤脑膜瘤(沙样瘤,沙样脑膜瘤,皮肤砂粒肿)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5 09:48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目前多数认为在生物的、化学的或物理的刺激因素作用,正常组织或胚胎残留组织发生癌变,出现无限制的增殖。

  1、物理因素

  资料表明放射线可诱发皮肤、唇、舌、食管的癌肿。脑瘤放射治疗数年后,在照射区发生其他性质的肿瘤。动物试验发现放射线可使组织间变(癌变)。其机制是放射线使颅内纤维母细胞或脑膜内皮细胞的癌基因突变,而引起细胞的癌变。

  2、化学因素

  动物实验证实多种化学物可诱脑肿瘤(各种胶质瘤、脑膜瘤、肉瘤、上皮癌、垂体腺瘤等),常见的有蒽类化合物,如甲基胆蒽、二苯蒽、苯并比等、N-亚硝酸类化合物,如亚硝基哌啶、二亚硝基哌嗪、甲基亚硝脲等。

  3、生物学因素

  实验证实病毒(如:腺病毒、猴空泡病毒(SV40 )、肉瘤病毒等)可诱发起禽类及脊椎动物的颅内肿瘤。病毒插入细胞的染色体上,改变了染色体基因的特性,使细胞原有增殖的特性发生改变。

  4、先天性及遗传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或组织可停止生长而残留脑内,具有分化的潜力,可发展为脑瘤,常见的有颅咽管瘤、脊索瘤、畸胎瘤、上皮样及皮样囊肿等。这些先天性残留的胚胎细胞经病毒、放射线、致癌化学物质的作用,出现突变,向癌的发生方向发展。

  (二)发病机制

  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症状】

  原发性皮肤脑膜瘤罕见,临床表现多不一致。均发生于头皮或脊柱旁区域。可呈小而硬的纤维性钙化结节,发生于头部、额部,偶见于外听道。常见于生后1年内。或见脊柱旁及背部肾区有肿块伴脊柱侧凸。也可见额部发际后出现隆起肿块,无压痛或自觉痛。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检查】

  组织病理:有诊断价值。肿瘤主要位于皮下,边界不清,由具有大而圆卵性水疱状核和颗粒性胞浆的细胞索构成,呈漩涡状排列,常见沙瘤体(psammoma bodies)。

  免疫组织化:肿瘤细胞上皮膜抗原和波状纤维蛋白阳性,其他抗原表达如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细胞角蛋白亦阳性。

【鉴别】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并发症】

  可有脊柱侧凸,也可无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