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5 07:35浏览:
次
膈疝的形成除先天性膈肌融合部缺损和薄弱点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胸腹腔内的压力差异和腹内脏器的活动度;各种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如弯腰、排便困难和怀孕等均可促使腹内脏器经膈肌缺损和薄弱部进入胸内。
②随着年龄增长,膈肌肌张力减退和食管韧带松弛,使食管裂孔扩大,贲站或胃体可以经过扩大的食管裂孔突入后纵隔。
③胸部外伤尤其胸腹联合伤引起膈肌破裂。膈疝分类不一,可按有无疝囊分真疝与假疝,但一般按有无创伤史把膈疝分为外伤性膈疝与非外伤性膈疝,后者又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类。
1.创伤性膈疝一般来说诊断不太困难,可根据胸腹部口部位,子弹或刀刺伤进入体内的部位和方向,弹道入口与出口的情况,大致可判断体内所经过的解剖途径,并由此推测膈肌有无损伤。创伤性膈疝的胸腹部X线检查,对于疝入胸腔内的肠曲极易辨认,膈下游离气体的存在,提示腹内脏器穿孔,但由于胸内积液和积气,有时难以显示膈肌的破裂和疝入胸内胃肠的存在。
2.先天性膈疝按疝入胸内的不同脏器,胸部叩诊可呈浊音或鼓音,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有时胸部可听到肠鸣音,心脏和气管向对侧移位,腹部平坦柔软,婴儿蛙腹消失。先天性膈疝的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患侧胸部充气的胃泡和肠曲,肺组织受压和心脏纵隔移位。少数病例必要时作钡剂灌肠检查可明确诊断。
3.创伤性膈疝 :病人症状较为严重。除胸部外伤症状外,尚可伴有腹内脏器破裂引起出血、穿孔和胸腹腔严重污染。左膈肌破裂,膈下脏器可通过膈裂口疝入胸腔,引起胸部剧痛,并可放射至同侧肩部和上臂部,有时有上腹部疼痛或腹肌紧张。由于疝入胸内脏器的占位,压迫肺组织和心脏,纵隔向对侧移位,使肺容量明显减少,病人出现气急和呼吸困难,严重时有紫绀,心脏移位使大静脉回心血流受阻,心搏出量减小,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甚至导致休克状态。如疝入胸内脏器发生梗阻或绞窄时,可出现腹痛、腹胀、噁心呕吐和呕血便血等梗阻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中毒性休克。体格检查发现患侧胸部叩诊呈浊音或鼓音,呼吸减弱或消失,有时可听到肠鸣音。
4.先天性膈疝:主要按疝的位置、大小、疝的内容物和疝入胸内脏器功能的变化而异。胸骨旁裂孔疝因裂孔较小,常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间歇性便秘和腹胀,上述症状易被忽视而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偶尔X线检查时,可发现胸骨后存在胃泡和肠曲阴影而被确诊。如疝入小肠或结肠发生嵌顿,则可产生急性肠梗阻或肠绞窄的临床症状。
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1.清醒后取半卧位,以减轻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压力,有利于膈肌伤口的愈合。
2.术后持续胃减压,防止腹胀压迫膈肌。
3.肠蠕动恢复前,静脉输液,适量补钾。肛门排气后拔除胃减压管,进不胀气流质。
4.鼓励病人咳嗽,超声雾化吸入,预防呼吸道并发症。
5.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防止因胸腔积液而影响膈肌修补的愈合。
6.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预防:
1).清醒后取半卧位,以减轻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压力,有利于膈肌伤口的愈合。
2).术后持续胃减压,防止腹胀压迫膈肌。
3).肠蠕动恢复前,静脉输液,适量补钾。肛门排气后拔除胃减压管,进不胀气流质。
4).鼓励病人咳嗽,超声雾化吸入,预防呼吸道并发症。
5).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防止因胸腔积液而影响膈肌修补的愈合。
6).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本病诊断并不能,故无需更多的特殊检查,对于一些难以判断的病例,可进行X线检查:
1.胸片:纵隔向健侧移位,胸腔内可见充气肠管,有时见肝、脾阴影,患侧肺明显受压。
2.胃肠道碘油造影检查:更清楚了解疝入胸腔内肠管情况。
结合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若为胸骨旁裂孔疝,因裂孔较小,常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间歇性便秘和腹胀,上述症状易被忽视而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偶尔X线检查时,可发现胸骨后存在胃泡和肠曲阴影而被确诊。故对于疑有膈疝的病人,应进行X线检查。
先天性膈疝通常发生在膈肌的后外侧部分(Bochdalek疝),90%位于左侧。肠段甚至大部分的腹腔内容物可突入患侧胸腔。如左侧膈疝很大,则患侧的肺发育不良。出生后,新生儿因哭吵吸入气体使肠管充气扩张,迫使心脏及纵隔右移压迫右侧正常的肺而导致更为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症。严重的病例生后即出现呼吸窘迫,舟状腹,患侧胸腔可及肠鸣音。较轻的病例,当腹腔内容物通过膈肌小的缺损逐渐突入胸腔后,在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轻度呼吸困难。
一部分肺发育不良合并肺不张,肺血流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持续性肺高压,在卵圆孔或动脉导管水平出现右向左分流和严重的缺氧。
近来发现先天性膈疝的患儿存在肺发育不良及双侧肺动脉壁异常增厚,严重肺血流高阻力导致正常的氧合作用受阻碍。肺血流降低结果导致患儿在呼吸机支持中仍处于缺氧状态。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膈疝的重要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