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先天性胸骨后膈疝(莫尔加尼孔疝,胸骨旁疝,前外侧疝,胸骨后疝,前膈疝,先天性胸骨旁疝)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1:45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构成膈肌起自剑突和第7~10肋骨,内面的两组肌肉在交界处有一潜在的孔隙,称为Morgagni孔(又称胸肋三角)。乳腺内动脉由此通过,向下演变成腹壁内动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若形成膈肌的两组肌囊发生障碍,未完全愈合,或形成仅有两层黏膜及少量结缔组织的薄弱区,在日后胸腹腔压力差的作用下,腹腔内部分脏器即可由此突入胸腔形成疝。

  (二)发病机制

  由于心包膈面的加强作用,左侧胸肋三角较右侧相对强韧,因此右侧胸骨后疝多发。多数情况下胸骨后疝有疝囊,其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和结肠,右侧胸骨后疝肝脏疝入亦非常多见,胃疝入者较少。

【症状】

  多数先天性胸骨后膈疝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常为体检或某种原因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少数病人有上腹部或胸骨后反复发作性不适感、隐痛,并伴有腹胀或呕吐等症状。小儿通常是因仰卧位、哭闹或腹压增加而发作,严重者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青紫等表现;当立位、安静、腹腔压力减小时,上述症状消失或减轻。如果疝入胸腔内的肠管发生嵌顿,则出现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急性肠梗阻表现;若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或绞窄,可出现肠道出血、便血;若出现肠管坏死、穿孔,可出现胸腹腔感染等表现。

  体检:可在前胸壁闻及肠鸣音。

  本病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结合以下病史和X线检查可考虑本病。

  1.病史 上腹部或胸骨后反复发作性不适感、隐痛,常因患儿哭闹和体位变动而发作或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急促。

  2.X线检查 X线平片显示膈上胸骨后心膈角区有半圆形阴影或含有液气平面,钡剂灌肠可见结肠疝入胸腔内,人工气腹X线检查对诊断肝脏疝入胸腔有重要意义。

【饮食保健】

【护理】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

【检查】

  当临床并发症发生时,白细胞计数等可升高。

  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最主要手段。

  1.胸部透视或摄片 胸部透视或胸部正位片可见心膈区有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凸向胸腔,侧位可见阴影位于胸骨后方心膈角区,或见有心前区、胸骨后充气液面阴影。

  2.钡餐透视或钡灌肠检查 钡餐透视、钡灌肠应为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它不仅能明确诊断,而且能明确疝入胸腔内腹腔脏器的种类。钡餐透视可显示胃疝入胸腔内。如疝内容物为结肠,钡灌肠时可见结肠疝入胸腔,其进襻和出襻紧靠胸骨后缘呈“V”形或“U”形影像。

  3.人工气腹检查 尤其适应于疝内容物为肝脏的右侧胸骨后疝,对于明确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CT扫描 可清晰的显示疝环及其内容物。

【鉴别】

  临床上常将本病误诊为肺肿瘤和纵隔肿瘤,须与之鉴别。

【并发症】

  1.若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或绞窄,可出现肠道出血,肠管坏死或穿孔。

  2.胸腹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