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马蹄形肾(马蹄肾,蹄铁肾,蹄铁形肾)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5:04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胚胎发育4~6周,后肾组织相互靠近,此时许多影响因素均可导致其下极相融合。脐动脉或髂动脉的轻微变化可引起正在移行的肾脏方向改变从而发生两肾的融合。不管其形成机制如何,肾脏的融合总发生在旋转之前,因此肾脏和输尿管常朝向前。

  (二)发病机制

  95%以上的患者肾脏在其下极相融合,少数却发生上极融合。通常连接的峡部是由有血供的肾实质组成,偶尔只是由一些纤维组织将两肾连接起来。多位于腰3或腰4水平,有时甚至在盆腔内位于膀胱后。如前所述,由于肾脏的旋转不良,肾盏的方向朝前但其数目一般正常。其血供的变化较大,下部及其邻近的肾组织可以接受来自肾动脉主干的分支,也可有其自身单独的血管供应。

【症状】

  患者可全无症状,亦有误诊为腹部肿瘤、阑尾炎、胰腺炎、十二指肠溃疡等,或因并发症就诊。有临床表现者,可分为3类症状:一类为腰部或脐部疼痛,下腹部肿块;另一类为胃肠道紊乱症状,如腹胀、便秘等;第3类为泌尿系合并症状,如感染、积水、结石等合并有尿频、脓尿、血尿等症状。由于输尿管在肾盂高位开口,以及肾盂受肾融合的限制,不能正常旋转,输尿管越过融合部时向前移位,导致尿流不畅等,使80%的病例发生肾积水,同时也易导致感染和结石。

  除了可能发生的腹部肿块外,马蹄形肾常无自身特有的症状,临床上的表现是非特异性的。许多异常可在超声或分泌性尿路造影中偶尔发现。围生期超声检查可在出生前发现异常,其影像学表现十分容易诊断。

【饮食保健】

【护理】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治疗】

 

【检查】

  排泄性尿路造影可见两侧肾盂肾盏位置低,而且两肾下极靠近脊柱,故肾下极的延长线与正常肾盂相反,在尾侧方向交叉。由于旋转不良肾盂肾盏多重叠,甚至肾盏指向内侧,肾盂转到外侧,上段输尿管向外弯曲。有时输尿管受血管、纤维带或峡部压迫可引起肾积水。仔细观察,在KUB平片上有时可见轴线不正常的肾及峡部的阴影。B超检查可发现畸形的马蹄形肾脏。肾核素扫描可了解峡部有无肾实质组织。腹主动脉造影对决定手术方式有很大帮助。

 

【鉴别】

  1.块状肾 相对少见,可有腰痛和消化道症状。两肾广泛融合成一个不规则的分叶状块,通常上升仅达骶岬水平,许多仍停留在盆腔内。因此,在下腹部或盆腔内可扪及实质性肿块,表面结节状。尿路造影示两肾融合成圆形块影,位置较低,肾盂肾盏形态不规则,输尿管变短。B超示两肾呈块状融合。

  2.盘状肾 为两肾的上下极或内侧融合,形成一个边缘厚、中间薄的盘形肿块,临床表现与马蹄形肾相似。但多位于骶岬前或骨盆内。尿路造影示肾影呈盘形,肾盂肾盏旋转不良,输尿管行径反常。B超及CT检查显示两肾呈盘形融合的畸形影像。

  3.乙状肾 为一侧肾上极与对侧肾下极相融合,可在腹部触及肿块。尿路造影示肾影呈“乙”字形,两肾长轴平行,肾盂肾盏旋转反常,肾盂饱满。B超和CT检查显示两肾呈“乙”字形融合的畸形影像。

  4.腹腔肿瘤 可表现为腹部肿块。但往往有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肠道受压变形或充盈缺损;腹部CT检查可发现腹腔肿块;而尿路造影显示泌尿系统正常。

【并发症】

  马蹄形肾即使没有症状也常因合并其他先天性的异常而被发现。Boatman等人统计了96例马蹄形肾患者,其中约1/3患者有至少一个其他系统的异常。许多新生儿及稍长的患者合并有多种先天性异常。尸检结果显示其他系统的异常多发生在新生儿或婴儿,主要的异常包括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肛门直肠的异常也较常见。还有约20%的患儿有18三体综合征(Trisomyv18 syndrome),60%的女性患儿具有唐氏综合征(Turner’s syndrome),双角子宫或阴道纵隔,40%的男性患者发生尿道下裂或睾丸下降不全等。一半以上的患者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