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普通外科 > 文章内容

皮质醇增多症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1:01浏览:

皮质醇增多症
【 病史采集】
1. 向心性肥胖: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腹部膨隆,但四肢消瘦;
2. 高血压:多为轻中度高血压;
3. 多血质和紫纹;
4. 肌肉萎缩和软弱无力,由负氮平衡引起;
5. 多毛、脱发、痤疮增多;
6. 月经紊乱,性功能障碍;
7. 背痛或骨质疏松;
8. 部分病人有精神心理障碍。
【 体格检查】
所有病人均有皮质醇症的体征表现: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多血质等。但垂体瘤、皮质肿瘤体格检查多不能被发现。
【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血钾、氯降低,可有低氯性碱中毒;
(2)血浆皮质醇测定:为正常人2~3倍,正常的昼夜节律性消失;
(3)尿17一羟类固醇和17一酮类固醇测定;
(4)血浆ACTH测定:对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2. 诊断性试验:
(1)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是诊断皮质醇症的可靠试验。口服地塞米松0.5mg,6小时1次,连服2天,正常人尿17一OHCS排出受抑制,皮质醇增多症病人尿17一OHCS不受抑制;
(2)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用于病因鉴别诊断,口服地塞米松2.0mg,6小时1次,连服2天,柯兴病尿17一OHCS受抑制,皮质瘤或癌病人不受抑制;
(3)甲吡酮试验:可用于鉴别柯兴病与肾上腺肿瘤。口服甲吡酮750mg,4小时1次,共6次,柯兴病病人尿17一OHCS明显增加,皮质瘤无变化或降低。
3. 定位诊断:
(1) B超:对较大肾上腺肿瘤有诊断价值;
(2) X线检查:蝶鞍区片有时可发现鞍区扩大,骨骼片可有骨质疏松等;
(3) CT和MRI:对垂体微腺瘤的定位诊断有较大价值,对较小的肾上腺肿瘤显象准确;
(4)肾上腺核素扫描:可鉴别的双侧肾上腺增生或肾上腺皮质腺瘤。
【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分二步:首先确定是否为皮质醇增多症,然后确定其病因;
病人有典型皮质醇体征,血皮质醇、尿17-OHCS、17-KS升高,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可作出皮质醇诊断。通过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或甲吡酮试验,血ACTH测定,结合垂体肾上腺CT、MRI等检查,多能发现是垂体性抑制或肾上腺性皮质醇症。
【 治疗原则】
1. 非手术疗法:
(1)药物治疗:包括氨基导眠能,甲吡酮等药物。
(2)放射治疗:垂体瘤可辅以放疗。
2. 手术治疗:
肾上腺腺瘤或增生切除手术时,应在术中及术后补充氢化可的松,术中补充200mg,手术当日每6小时补充50mg,以后每2日减量,2周后用维持量5~10mg,持续6~12个月。
3. 手术适应证:
皮质增生、皮质腺瘤应积极手术。垂体瘤、皮质癌无转移者也以手术为主。
4. 术式选择:
(1)皮质腺瘤:腺瘤切除术;
(2)皮质癌:应行根治术;
(3)垂体瘤;垂体瘤显微手术切除术或肾上腺次全切除术;
(4)原发性皮质增生:肾上腺次全切除术。
【 疗效标准】
1. 治愈标准:
(1)血压下降至正常,月经恢复,向心性肥胖减轻;
(2)血电解质正常,血糖及葡萄糖耐量正常;
(3)血浆皮质醇、尿17一羟皮质类固醇、尿17酮类固醇含量正常;
(4) 5年内无复发,且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
2. 好转标准;
(1)血尿下降,症状好转;
(2)血电解质、血糖水平基本正常;
(3)血浆皮质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尿17酮类固醇含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