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防毒安全知识
1.毒物:指较小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称为毒物。
2.毒物的特点: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只能以引起中毒的剂量大小相对地加以区别。宝宝年幼无知,对毒物认知能力差,所以家中一定要把容易引起中毒的物品安置好,放在宝宝够不到、摸不着的地方,以预防为主,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3.常见毒物的来源:
(1)霉变食物:霉变甘蔗、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2)有毒的动植物:河豚、鱼胆、蟾蜍、毒蘑菇、苦杏仁、曼佗罗等。
(3)药物或药物过量:氨茶碱、洋地黄、复方苯乙哌啶、胃复安等。
(4)农药、鼠药、杀虫剂,家中化学药品:有机磷农药、氟乙酰胺、毒鼠强、来苏水、亚硝酸盐等。
(5)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汽车尾气、汞蒸气等。
(6)有机化合物中毒:汽油、柴油。
4.毒物中毒的途径
(1)经消化道吸收:这是宝宝中毒最常见的途径。常常是因宝宝把药片当糖豆吃,或抓起地上已撒了鼠药的食物吃,造成毒物进入消化道内。一般在口腔、胃内吸收较少,主要在小肠吸收。
(2)经呼吸道吸收: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吸入大量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氯气、二氧化硫)或易挥发性重金属(汞),在肺内毒物吸收的速度要比胃快20倍。
(3)皮肤黏膜吸收:脂溶性毒物(如在宝宝衣服上撒上有机磷农药以防蚊子、跳蚤),这样可通过皮脂腺、汗腺吸收中毒。
(4)注射吸收:过量的药物或毒物直接注入皮下、肌肉、胸腹腔可迅速吸收入血,造成中毒。
(5)创口、创面吸收:如毒蛇或携带狂犬病毒的狗咬伤,均可经伤口或创面吸收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