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幼稚是发育成熟迟滞的一种表现。行为幼稚的孩子,在智力测验时智商是正常的或稍偏低,但是往往给人一种“戆”的感觉。如果您发现孩子有行为幼稚的表现,首先应该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1.识别方法
有幼稚行为的儿童与同年龄儿童相比,通常给人有种不成熟的表现。所谓“嫩”,表现为集体活动时畏畏缩缩,闷声不响,在大庭广众中忸忸怩怩,害怕出头露面,常被人戏弄。年龄稍大些儿童则表现为缺乏主见,干什么事都不能自己作出决定,老是跟在别人后头。相信别人甚于相信自己,什么事都希望寻求他人的帮助。平时喜欢和年龄较小的孩子一起玩耍。有些孩子情绪不稳,容易兴奋,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容易受不良习气影响,干坏事或捅娄子。这类孩子行为幼稚的表现与其实际年龄不符,无论在生活自理能力或社会交往能力方面都显得幼稚。为何智力上没有什么问题,却会出现行为幼稚的表现呢?这主要是他们的心理发育不太成熟的缘故。
2.造成心理发育迟滞的原因
(1)与母亲怀孕时患妊娠并发症或者分娩中胎儿出现窒息有关。我们曾对3000例4~5岁学龄前儿童做了心理测试,发现母亲怀孕时有较严重妊娠反应者,或有各种感染和中毒者,新生儿出生时窒息10分钟以上者,这类儿童行为幼稚的患病率远比正常组高,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自制能力较差。
(2)与父母的文化程度、自身修养和素质有关。特别是与母亲的文化素质高低密切相关。母亲的言行和能力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4周岁时孩子的智力水平是17周岁时的50%,8周岁时孩子的智力水平是17周岁时的80%,可见从8至17周岁智力水平仅增加20%。如果4~8岁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幼儿园,一直在母亲或其他领养人身边长大,倘若这些家长或领养人是文盲或者文化程度不高,那么孩子自然不能学到很多东西,从而成为一个不太成熟、行为幼稚的人。
(3)与父母不良教育方法有关。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过度照顾,反而阻碍了儿童身心发展。有些家长舍不得把孩子送到托儿所,似乎放在家里才放心。在家里又处处溺爱孩子,使孩子处于“独特”的地位。由于孩子在家庭中能够享受一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就养成娇气十足、手脚不勤、依赖性很强的坏习惯。又因为缺少集体生活,容易出现孤僻、胆小、与小朋友不合群的弱点,所以在集体中,处处显得比其他小朋友幼稚。2~3岁,是儿童心理发育过程中最容易产生依赖性的危险时期,此时由于父母过分照顾,可导致儿童过分依赖行为,而依赖性重的儿童常常同时出现幼稚行为。
例:明明,男,7岁。自幼十分娇养,出生后一直由奶奶和母亲俩在家带,他整天与亲人们形影不离。4岁上幼儿园,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差,被小朋友们讥笑“笨”。在老师的帮助下,才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但胆小,不敢大声说话,爱独自玩。入学后,学习成绩尚好,表现老实,常被同学欺负。但常受到有不良行为同学指使,乱摘校内的花,并将花扔在女同学头上。体育课时将乒乓球踏扁,跟着其他同学起哄、吵闹,甚至打架。事后虽能认识不对,但过后又重犯,家长为此十分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