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儿科疾病 > 文章内容

儿童思维障碍的防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1-11-29 09:05浏览:

思维障碍是一种病态,常因精神疾患引起。思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特征。正常的思维一般都会具有目的性(指向一定的目的,解决某一问题)、连贯性(思维过程中,前后概念互相衔接)和逻辑性的特点。思维的主要表达形式是语言,也可以通过写作等表现出来,因此思维的异常也表现为言语和书写等方面的异常。儿童若出现言语不连贯,或者画一张不可理解的图画,是不是也属于思维障碍,请家长不必过分着急,需仔细观察您孩子的行动,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前后比较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有哪些变化?综合分析一下,目前孩子的言语及行为是否达到思维障碍的程度了。那么孩子的思维障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要想了解孩子是否有思维障碍。首先要知道正常孩子在发育过程中思维发展状况。婴、幼儿时期是儿童思维发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在2~3岁的幼儿,产生思维低级形式,思维过程的表现形式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再例如,没有小床,他们就想不到让娃娃睡觉,他们不能先想好了再行动,只能边做边想。例如,问孩子怎样才能把桌子上的玩具拿下来,他并不回答你,而是马上跑过去拿。
 
从3岁左右开始,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起来,3至4岁幼儿能依靠实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并且依角色的身份进行表演;幼儿在做泥工、绘画中,事先想好事物的形象,然后根据自己想象去进行塑造;幼儿在讲故事中,依靠头脑中关于故事人物及其言行的具体形象,表述故事。但在叙述过程中常会中止话语,因为此期孩子的词汇还不很丰富,叙述时突然停止,是在想下一句如何说,这些是生理性正常现象。
 
5至6岁的幼儿,在孩子知识经验范围之内,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这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此期孩子思维联想速度比言语表达快,在叙述过程中出现一个概念没有说完又说下一个概念,使人觉得讲话没有中心,不连贯。但是叫孩子慢慢地讲,他完全能叙述完整。
 
学龄期儿童言语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联想速度与言语表达可相一致。但儿童或青少年在疲劳时,精神紧张或注意分散时,出现言语突然中断或言语不连贯,但其中断常有原因可寻,而且经提醒后常可按原题接下去。这是暂时性现象,不属于思维障碍。
 
为让家长能识别孩子是否有思维障碍,下面举两个例子,以供参考。
 
有个6岁男孩,父母反映,最近孩子经常说:“我要当乾隆皇帝。”一定要妈妈给他买一把大纸扇,拿了纸扇后在幼儿园对小朋友说:“我是乾隆皇帝,你们要听我的话。”上画画课时,不按老师要求画,画了张乾隆皇帝的画像,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并表示乾隆皇帝就是自己。于是父母带孩子来咨询,孩子整天想当乾隆皇帝,是否孩子精神反常了?
 
有个10岁女孩,上四年级。她平时调皮,某日弄坏堂哥的东西,被堂哥打了一顿,以后猜疑堂哥要害她而患病,怀疑父亲要害她,而不肯吃饭,只好在邻居家寄吃,但也不肯与人家一起吃,不时趁人不在时吃,就是提早返家先吃,称:“这样他们来不及放毒”。晚上坐在门口“防贼”,调换新锁后仍不放心。不许其父探亲访友,怕父亲讲她的坏话。患儿进病房后对医务人员不信任,凡是送到她面前的饭菜一概拒吃,经常突然抢其他病员饭菜,躲在墙角狼吞虎咽地大吃,以防别人趁机放毒。问她:“医生怎会害你?”答:“因为我聪明,学习成绩好,还担任中队长,所以坏人要害我,想把我脑子弄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