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疗:游戏是最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的一种形式,也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好活动形式。游戏已成为孤独症儿童的一种治疗方法。孤独症儿童有与周围人建立不起情感联系的特点,在游戏中,大人将布娃娃抱在怀里,拍拍、亲亲和给布娃娃讲话。孩子模仿大人的姿态,也作同样的动作。他们在交往中常回避眼对眼凝视,故大人要孩子“望着布娃娃的脸,娃娃好看”。通过布娃娃游戏,其目的是使孩子对布娃娃发生兴趣,后将感情转移至父母身上。有年龄相仿的孩子与患儿一起做游戏发挥“同伴”作用,对增进社会交往和重建合适行为将起重要作用。经验证明:患儿在游戏中某一行为的改善将引起连锁反应,而使其他行为也得到进步。
儿童婴儿痴呆症崩溃性精神病的防治
婴儿痴呆虽然名称上叫“婴儿”,但不常发生在婴儿期(出生后第一年为婴儿期)。这类儿童一般在3岁以前的发育是正常或接近正常,大多在3~5岁时期发病。起病较急,常有器质性的基础,先有一段时间精神异常,表现倔强、易激惹、多动、不合群等。几个月后出现智能下降、语言功能退化、缄默、呆滞、退缩,最后表现为痴呆状态。
例:一个4岁半的男孩,幼年发育佳,1周岁会独立行走并会叫人,对父母亲热,平时聪明,好模仿。于4足岁起,无明显原因而渐渐很少与其他小孩玩,常独坐一处,不声不响或独自玩手帕等。不大理人,也不叫人,变得不如以往活泼,求知好学现象也比以前差。与此同时出现痴笑,有时喃喃自语,内容听不清楚。常在房内徘徊,并不断用手去碰墙,爱东跑西闯。虽简单生活尚能自理,但表现心不在焉。口齿清楚,但话少常问之不答。
表情生动,行动灵活,也能理解别人的语言,就是一言不发。这小孩在初诊2年后复查,情况更差,甚至不会讲话,大小便也不知道叫了。
婴儿痴呆是很严重的病,因为病因不明,所以没有特效治疗。大部分患儿病情都是进行性恶化的,少数可以不进行而停留在某一水平上。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