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适应障碍的表现形式多样,不同儿童可有不同表现,即使同一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也可有不同的表现,有时症状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出现,有时则在各种情境下都可能会出现。少儿适应障碍是在心理社会刺激出现后3个月内发生,有六种类型:
(1)焦虑型:以焦虑心理,紧张恐惧为突出表现。
(2)抑郁型:以情绪忧郁寡欢,兴趣缺乏,哭泣,绝望感为突出表现。
(3)品行障碍型:主要表现为品行不良,如逃学,破坏公物,打架,侵犯别人权益,行为与其年龄要求不符等。
(4)焦虑抑郁兼有的品行障碍型:一个孩子身上同时表现出以上三型。
(5)焦虑抑郁混合型:除有焦虑抑郁表现外,还有的不时伴有言语、做事模棱两可、发怒、依赖等表现。
3.处理方法
(1)消除刺激因素: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即前述的环境因素,有些是可以消除的,如父母感情不和谐(看在孩子份上,可以和谐起来)。有些则无法消除,如生离死别。有些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补救。有些因素是家长可以控制和忍受的,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忍受能力,因此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所以家长要了解一些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的知识,就可以避免一些对少儿不利的刺激因素。儿童患病住院,有时会产生“住院病”,对幼儿尤其如此。这是因为医院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打针对儿童又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会产生适应障碍。目前有许多儿科医院同意家长作陪,就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不适应。
(2)心理治疗:对幼儿来说,环境因素与父母有关,父母有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事,对幼儿可以是一个刺激,所以父母平时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尽可能注意避免环境因素。虽然有些环境因素无法避免,但是家长可以应用行为疗法中系统脱敏的原理,使小孩一点一点地习惯起来,以达到缓和环境因素对小孩的急骤的打击的目的。对少年儿童来说,应教育他们要学会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而不是要求环境去适应个人,同时要教他们一些适应技巧。如碰到学习困难,首先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然后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这种教育需由医师、老师、家长共同进行。
(3)药物治疗:对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较严重者可用安定类药,或抗焦虑、抗抑郁药,一般都是短期用药,经过治疗,一般在半年内好转,预后较好。
4.预防家长平时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注意不要进行溺爱和过分保护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弄得像“暖房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雨。要在一定的关心下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在成长中常碰到的一些困难,使他有一些克服困难的亲身体验。有了这种经验,以后碰到不良处境就会增强克服的信心,就会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致于产生适应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