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8-03-21 09:12浏览:
次
二、间叶组织肿瘤
1、良性:纤维瘤(fibroma)、脂肪瘤(lipoma)、脉管瘤[血管瘤(hemangioma)、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平滑肌瘤(leiomyoma)、骨瘤(osteoma)、软骨瘤(chondroma)
2、恶性:纤维肉瘤(fibrosarcoma)、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脂肪肉瘤(liposarcoma)、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血管肉瘤(hemangiosarcoma)、骨肉瘤(osteosarcoma)、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
3、癌与肉瘤的鉴别
|
癌 |
肉瘤 |
组织来源 |
上皮组织 |
间叶组织 |
发病率 |
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后成人 |
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 |
大体特点 |
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 |
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
组织学特征 |
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纤维组织每有增生 |
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
网状纤维 |
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
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
转移 |
多经淋巴道转移 |
多经血道转移 |
三、神经外胚叶源性肿瘤:视网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皮肤色素痣(pigmented aevus)、黑色素瘤(melanoma)
四、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
1、畸胎瘤(teratoma):由来自三个胚层的各种组织混杂在一起构成的肿瘤。
2、肾胚胎瘤(embryonic tumor of kidney)
3、癌肉瘤(carcinosarcoma)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与发病学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一)癌基因(oncogene):是原癌基因由多种因素作用被激活而形成的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
(二)肿瘤抑制基因也称抗癌基因(Rb基因、P53基因、P16基因)
(三)逐步癌变的分子基础
二、环境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理:
(一)化学因素:
直接致癌物:烷化剂、酰化剂等。
间接致癌物:
(1)多环芳烃:致癌最强的是3,4-苯并比,2-甲基胆蒽。苯并比与皮肤癌、肺癌和胃癌关系密切。
(2)亚硝胺类:与食管癌、肝癌发生关系密切
(3)芳香胺类与氨基偶氮染料:前者与印染工人膀胱癌发生率较高有关,后者可引起实验性肝癌
(4)黄曲霉毒素:其致癌性极强,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和谷物中,可诱发肝细胞癌。
(5)金属元素:镍、铬、镉等。如炼镍的工人鼻咽癌和肺癌发生率高。
(二)物理因素(电离辐射、热辐射、慢性刺激、异物、创伤等)
石棉纤维可引起肺膜间皮瘤。
(三)生物因素
1、RNA病毒:通过转导和插入突变两种机制将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使宿主细胞发生转化。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
2、DNA病毒:
(1)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子宫颈、肛周和外阴的鳞状细胞癌有关。
(2)EB病毒(EBV):与鼻咽癌及伯基特淋巴瘤关系密切
(3)乙型肝炎病毒(HBV)
3、幽门螺杆菌:与胃淋巴瘤、胃癌发生有关。
三、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宿主对肿瘤的反应
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