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8-03-21 08:55浏览:
次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gastritis)
(一)急性胃炎
类型 |
病因 |
胃镜所见病变 |
急性刺激性胃炎(单纯性胃炎) |
暴饮暴食,使用过热或刺激性食品以及烈性酒 |
粘膜潮红、充血、水肿,有粘液附着,或可见糜烂 |
急性出血性胃炎 |
服药不当,过度酗酒,或创伤及手术等引起的应激反应 |
胃粘膜急性出血合并轻度糜烂,或可见多发性应激性浅表溃疡形成 |
腐蚀性胃炎 |
吞服腐蚀性化学试剂 |
胃粘膜坏死、溶解,病变较严重,累及深层组织甚至穿孔 |
急性感染性胃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或大肠杆菌等化脓菌经血道(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或胃外伤直接感染 |
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
(二)慢性胃炎
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慢性刺激、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自身免疫性损伤
类型 |
好发部位 |
胃镜所见病变 |
镜下观 |
慢性浅表性(单纯性)胃炎 |
胃窦部 |
胃粘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点状出血和糜烂,表面可有灰黄或灰白色粘液性渗出物覆盖 |
主要位于粘膜浅层即粘膜层上三分之一,呈灶状或弥漫分布,胃粘膜充血、水肿、表浅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胃体和胃底部(A型)、胃窦部(B型) |
胃粘膜颜色变为灰色或灰绿色,粘膜层变薄,皱襞变浅甚至消失,粘膜下血管透见。表面呈细颗粒状,偶有出血及糜烂 |
①胃粘膜变薄,腺体变小,数目减少,胃小凹变浅,并可有囊性扩张; ②固有膜内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形成淋巴滤泡; ③胃粘膜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 ④肠上皮化生 |
慢性肥厚性胃炎 (巨大肥厚性胃炎、Menetrier病) |
胃底及胃体部 |
①粘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 ②粘膜皱襞上可见横裂,有多数疣状隆起的小结; ③粘膜隆起的顶端常伴有糜烂 |
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有时增生的腺体可穿过粘膜肌层。粘膜表面粘液分泌细胞数量增多,分泌增多。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 |
疣状胃炎 |
胃窦部 |
病变处胃粘膜出现许多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病灶 |
病灶中心凹陷部胃粘膜上皮变性坏死并脱落,伴有急性炎性渗出物覆盖 |
消化性溃疡病(peptic ulcer disease)
概念:以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
病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粘膜抗消化能力降低、胃液的消化作用、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遗传因素
好发部位:多位于胃小弯侧,愈近幽门愈多见,尤多见于胃窦部
病理变化:
1.肉眼观:通常一个,直径多在2cm以内,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洁净,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粘膜皱襞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
2.镜下观: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分为四层:炎性渗出层、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瘢痕层
注: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病变相似,但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球部的前壁或后壁,溃疡一般较小,直径常在1cm以内,溃疡较浅且易愈合。
结局:愈合
并发症:出血(最常见)、穿孔、幽门狭窄、癌变
临床病理联系:
1.周期性上腹疼痛:胃液中的胃酸刺激溃疡局部的神经末梢或胃壁平滑肌痉挛
2.十二指肠溃疡(半夜)疼痛: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3.反酸、嗳气:胃幽门括约肌痉挛,胃逆蠕动以及早期幽门狭窄,胃内容物排空受阻,滞留在胃内的食物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