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实践技能 > 文章内容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02-14 06:57浏览:

一、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或可能急性横贯性脊髓炎(ICD-10G37.3)。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02年《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横贯性脊髓炎工作组)。

1.诊断标准:

1)急性发病的脊髓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症状和体征累及双侧,但不一定对称。

3)有明确的感觉平面。

4)神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脊髓压迫症(MRI/脊髓造影术)。

5)脑脊液白细胞正常/增多或IgG指数降低/增高;脊髓MRI阴性/钆增强改变。若发病早期无炎性证据者,可于发病后27天重复腰椎穿刺和MRI检查。

6)病情在发病4小时至数天达到高峰。

2.排除标准:

1)近10年脊髓放射治疗病史。

2)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

3)脊髓动静脉畸形的MRI表现(脊髓表面显示异常流空现象)。

4)结缔组织病的血清学或临床证据。

5)感染性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6)多发性硬化的头颅MRI表现。

7)视神经炎的病史和表现。

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不具备任一排除标准患者可明确诊断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不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但高度怀疑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者,可诊断为可能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第6版《神经病学》(贾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

3.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46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37.3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或可能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检查与治疗。

3.发病>28天的脊髓炎或可能为横贯性脊髓炎患者不再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X线胸片;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抗“O”、血沉、C反应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血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ANCA、甲状腺功能及其抗体等;

4)头颅及脊髓MRI平扫与强化;

5)腰穿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IgG 指数,寡克隆区带、24小时IgG合成率;

6)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

7)视力、视野和眼底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腰穿脑脊液检查:TORCH、莱姆抗体等;

2)必要时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3)视觉诱发电位异常时行水通道蛋白抗体(NMO-IgG)检查。

(七)选择用药。

1.首选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同时予以钙剂预防骨质疏松。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500-100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3-5天,或应用地塞米松治疗,10-20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7-14天。之后改用泼尼松口服,60mg/d,维持4-6周逐渐减量停药。

2.必要时可予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可按每公斤体重0.4g计算,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3-5天。

3.可选用维生素B族等神经营养药物。

4.可选用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5.可选用血管扩张药物。

6.并发感染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7.预防治疗应激性溃疡者可选用制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

(八)出院标准。

1.病情改善或平稳。

2.MRI复查病变稳定或比治疗前改善。

3.没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某些疾病(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播散性脑脊髓炎、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畸形、结缔组织病和特殊感染类疾病等)在发病早期可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表现,但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各自特征性表现,因此入院时初步诊断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患者可进入路径(宽进),但入院12周内应对不符合该诊断的患者进行修正诊断(严出),并退出路径/转入其他相应疾病路径。

2.危重症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需机械通气,或因严重感染等并发症而需特殊治疗时,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入相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