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实践技能 > 文章内容

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6-02-13 19:18浏览:

一、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ICD-10Q40.0)

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或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ICD-9-CM-343.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临床症状表现为:生后24周出现喷射性呕吐,不含胆汁;失水、营养不良。

2.体征:右上腹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橄榄形肿块。

3.B超检查:幽门环肌厚度≥4mm,幽门管长度≥15mm

4.X线检查:吞稀钡造影特征表现 (1)胃扩张;(2)胃蠕动增强;(3)幽门管细长如“鸟嘴状”;(4)胃排空延迟。

其中34可任选一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幽门环肌切开术。

2.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40.0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2)心电图、胸片(正位)

2.根据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异常者)

2C反应蛋白等。

3.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1-2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骶管麻醉(年龄<30天者)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和患儿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2-5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电解质、血常规;

2.术后用药:注意补充水、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必要时可选用一代或二代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一般不超过2 天。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进食可,没有或偶有呕吐。

2.伤口愈合良好。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2.存在其他系统的先天畸形,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转入相应的路径治疗。